
《2025 FISM ITALY》八場魔術專場觀後心得
整體而言,我特別喜歡那些少見、具獨特觀點的魔術演繹方式,若要選出三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出,應該會是 Armando Lucero、Miguel Muñoz 與 Topas。

整體而言,我特別喜歡那些少見、具獨特觀點的魔術演繹方式,若要選出三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出,應該會是 Armando Lucero、Miguel Muñoz 與 Topas。

雖然整場講座只有短短一個小時,但能深刻感受到他對魔術的理解極為深厚,即便只是講述一個小故事,也能讓人從中獲得啟發,一個小時幾乎沒有多餘的片刻,每一句話都切中核心,紮實得讓人完全捨不得分神,真切感受到大師的風範與內涵!

這場魔術秀看完後,我立刻想推薦給大家!這應該是我在台灣看過最具娛樂性、原創性與獨特性的魔術公演了。老實說,我看過數百場劇場演出,但這是少數能再次讓我感到情緒澎湃的時刻,我盡量在不破梗的前提下,分享其中一些獨特之處。

談到失智症,許多人腦中浮現的往往是「退化、依賴、無法逆轉」。這些印象雖然貼近現實,卻也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力量。《2025 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雖然目前沒有治癒方法,但「復健」能幫助失智者維持功能、重拾尊嚴,讓生活不再只是被動等待,而是仍能「積極參與」。

這場魔術秀由三位魔術師共同演出,分別是林坤毅、張煜晟與李昂軒,三人在各自的段落展現獨特的魔術作品,同時也圍繞著「屬於自己的魔幻時刻」進行探討。整體設計不僅是單純的拼盤式輪流演出,而是透過巧思與銜接,使節目脈絡更為完整,也增添了觀眾對下一位表演者的期待感。

這次的演出約七十分鐘,全程由專業魔術師 G 擔任翻譯。節目的核心元素包含紙牌、香檳、充電線、釘子與戒指,其中紙牌佔了六至七成,仍是主要表演項目。他也常設計與觀眾借牌的環節,以降低觀眾對道具造假的疑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紙牌效果並不僅限於紙牌本身,而是搭配多樣物件來增加畫面的豐富度與觀賞性,例如皮夾與信封、牌盒與橡皮筋、水桶與塑膠袋、紙袋與檸檬等。此外,他還穿插使用剪刀、簽名筆、保險套等輔助道具,並在其中巧妙融入具有「大衛風格」的笑點(gag),讓整體表演更具娛樂性。

這天是舞台比賽的最後一日,恰好迎來兩位冠軍表演者登場,分別來自心靈部門與手法部門,再加上前一日的優秀演出,使比賽氛圍被推向高點。
不過,我認為今日的比賽水準差異仍然明顯,部分演出甚至未達比賽應有標準,看完五天的比賽後,我的感想是參賽人數略顯過多,若能刪減未達水準的節目,賽程將更為流暢並保有餘裕,由於比賽經常延遲,進而影響後續行程,觀眾往往被迫在二擇一的情況下取捨想參加的活動;然而若能依原定規劃如期進行,將能帶來更完整而從容的觀賽體驗。

整體形式介於戲劇與音樂劇之間,屬於一種「音樂劇情劇」(Music Drama),這是我過去比較少接觸的型態,可以理解為演戲比重更高的音樂劇。故事圍繞在火車上遺失錢包的廉女士,因一通電話結識流浪漢,進而將他帶入自己經營的便利店。這間生意清淡的小店,聚集著各式處境的員工與客人,串連出一段關於孤獨、理解與重生的故事,便利店不只是購物的場所,更成為一個讓人暫時停靠、慢慢尋回幸福的避風港。

這是 FISM 第四天的舞台比賽,共有二十三位表演者,因行程關係,我只看到了其中十七位的演出,但我認為這是今年 FISM 比賽最精彩的一天:有別具風格的幻術表演、荒誕爆笑的喜劇魔術、強悍實力的亞洲手法,以及一般部門的神仙打架,尤其是來自法國的兩位女性魔術師,表現驚為天人,其中一位更是我心目中的總冠軍!

這是 FISM 第三天的舞台比賽,共有十五位表演者。由於晚上官方安排了白色派對,因此參賽人數相對較少,不過這一場有好幾位得獎者,包括手法部門的第二、三名,幻術部門的第三名,舞台比賽的最佳原創獎,以及一般部門排名前段的表演者,整體來說,算是平均水準不錯的一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