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味歌舞戲」x「臺式辦桌菜」
演出|齊聚一堂劇團
時間|2021/10/09 14:00
地點|表演藝術圖書館(放映場)
費用|免費
▌前言
這次參加兩廳院舉辦的《十二碗菜歌》特映座談,除了現場用投螢幕觀看作品之外,也能聽到導演「樊宗錡」、辦桌顧問「林明燦」、演員「簡嵩恩」的現身說法,實屬難得的機會,也聽到了很多台灣早期的故事與歷史,以及實際演出時的趣事。
其實提到食物與生命記憶的連結,就想到之前看的另外一部作品《飲食男女》,不過兩者的時空背景不太一樣,《十二碗菜歌》以台灣早期辦桌文化為主,表演形式主要是歌舞劇的形式,過程穿插七個不同情節的故事,歌曲則以中、日、台的經典懷舊歌曲為主。
▌節目簡介
2020藝術出走作品《十二碗菜歌》由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樊宗錡擔任編導,挽起袖子打造「臺味歌舞戲」結合「臺式辦桌菜」,力邀本土巨星楊烈、超級紅人蔡昌憲,聯手多位青春劇場演員,演繹總鋪師世家深沉又鮮活的父子情,同時探討食物記憶的保存與消逝。
用道地臺灣味揭開演出序幕,有撒嬌喜全雞、八絲燴肝屯、珠貝佛跳牆等,做一齣獻給眾人的現場歌舞戲,讓熟悉的音樂、熱情的歌舞、高張力的劇情,以及古早味食物點亮人生重要時刻,邀請你走到戶外感受最親切的看戲滋味!
《十二碗菜歌》原為早期的台語短謠,意指辦桌的十二道菜色,導演將其作為此劇的劇名,劇情中可以陸續聽見一些菜名的出現,也對應到「八慶一喪」的場景。
▌觀劇體驗
一、場地空間
這次是第一次進入「表演藝術圖書館」,因為是觀看投影的畫面,基本上只要角度不受限,我覺得就是可以接受的空間。
今天反而是對這個空間充滿好奇,有稍微走了一下,覺得真的是一個很夢幻的場域,可以找自己想要看的劇場作品,現場挑一台電腦播映欣賞,因為劇場的作品很多就是一期一會,不容易再次看見,有這樣的地點真的很難能可貴,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再來朝聖,好好待一整個下午。

二、劇情發展
節目總長約 90 分鐘,此劇導演為「樊宗錡」、辦桌顧問「林明燦」,劇情主要由「楊烈」和「蔡昌憲」來主要推進,詮釋總鋪師家族跨世代的父子親情,劇中使用了許多道地的曲目及口吻,很適合民眾及長輩觀看的形式,很有台灣在地的特色。
整齣劇的故事線簡單明瞭,以輕鬆明快的方式推進,過程以「辦桌」為主軸,所以故事都圍繞著辦桌會遇到的情境,舉凡婚喪禮慶等,且早期辦桌還必須自己準備食材,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故事,都會在劇中看見。
這場表演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幕的後方真的就在進行辦桌,由辦桌顧問「林明燦」早上開始準備菜餚,到了晚上演出時,真的邀請來賓進行享用,過程也有一些演員與來賓的互動,是少見的劇場表演形式,也因為大多是在戶外演出,隨著晚風吹拂,也會將台上菜餚的氣味吹到台下觀眾區,相當立體但又逼人的呈現阿。(推薦閱讀:[表演藝術]兩廳院藝文出走 — 台味歌舞劇《十二碗菜歌》)

三、劇中亮點
一、呈現台灣在地滋味,充滿人情辦桌文化
這齣劇大多在宮廟前進行演出,很多都是路過民眾一同留下欣賞,傳遞並感受在台灣特有的傳統文化,透過此劇保留了逐漸失傳的辦桌,並認識了台灣早期刻苦但充滿互動的人性。
二、舞台劃分為二,同時辦桌與演出
舞台上劃分成兩個部分,前方進行演出,後方進行辦桌,辦桌的區域有時也成為表演的一環,演員會時不是跑到後方互動,非常寫實且趣味。
三、能夠邊吃邊看的台式歌舞秀
現場除了欣賞演出之外,現場也多有準備限量油飯與羹湯,讓民眾一同享用,這是過去少見的形式,非常在地且闔家觀賞。

四、演員表現
藝人楊烈飾演「阿火師」,蔡昌憲飾演兒子「萬里」,演繹昔日總舖世家熱鬧的日常生活,並呈現父子間無法言說的深刻情感,劇情上是兩位主角來推進,兩人本身都充滿在地的特質,演出過程自然真摯、唱作俱佳,據說有些日本曲目還是由金鐘歌王楊烈挑選,找出最符合意境的歌曲。

▌觀後心得
這齣劇最讓我想看的原因,就是能夠認識辦桌這項文化,因為辦桌與食物及人生的連結與記憶,也能觸動許多重要時刻的感動,也因為這齣劇去找了一些相關的史料與故事,預計將這些素材,作為自己之後的長者課程設計,並透過一些照片的引發,聽到更多長者口述的生命故事。

October 24, 2021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觀劇心得」相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