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起跨越世代臺灣與華語流行音樂的過往與未來
主 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策 展|INCEPTION 啟藝
策展人|梁浩軒、李明道(Akibo )、馬世芳、五月天瑪莎
展 期|2021/09/18(六)- 2026/09/20(日)
時 間|10:00 – 18:00,週一休館
地 點|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
費 用|350 元
▌前言
對北流的新空間以及展覽都挺感興趣,於是趁著工作淡季的平日前來,享受少人看展的自在感,網路上搜尋時,剛好搜尋到陶喆有拍一段影片,影片有幾乎每個空間的紀錄,會比照片有真實感許多,也推薦給大家。

▌展覽介紹
3 個樓層,12 個展區,14 位引言人,111 首歌曲, 1326 件展品
以這塊土地的養分生長、用這片空氣的自由茁壯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POP MUSIC IN TAIWAN
串起跨越世代臺灣與華語流行音樂的過往與未來
【我們的歌 我們的時代】
這塊土地,用歌說故事已經超過一百年,曾經橫掃華文世界,影響過數以十億計的生命。不論是在威權時代,還是價值觀開放的今時,這些音樂人,這些歌,跨越了世代與時空,打破了國界與城市,生動鮮活的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留下記憶的氣味。訴說市井日常也好,寄託大我情懷也罷;不論你是 Rocker 還是憤青,不論你是小清新還是追夢人,每個人心裡一定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一定會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
且讓我們張開耳朵,打開眼睛,一起進入流行音樂殿堂,仔細聆聽屬於這個島嶼的歌,經歷一趟豐盛的音樂旅程。
序章:記憶的和弦
音樂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一首首歌曲見證了時代動盪、政權交替。每一代人的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歌。
臺北圓環
在早期,歌謠只能口耳相傳;1930年代,唱針落下,樂音響起,臺灣有了第一首自己的流行歌曲。從日治時期的「歌仔本」到收音機、留聲機,再到江湖走唱及唱片行的「曲盤」和錄音帶,臺北圓環無疑見證了臺灣流行音樂早期的發展,更充實了好幾代人的耳朵。
時代電器行
從可以放進口袋的電晶體收音機,還有黑白到彩色的電視機,再到手提式收錄音機,當然還有卡式隨身聽……,一間電器行的小小櫥窗,也共同見證了我們擁有的音樂時代。
臺北戲院(電影主題曲的故事)
1932年的「桃花泣血記」是臺灣最早的流行歌之一,也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曲,自此流行音樂和影視產業有了很深的連結。電影工業的全盛期,也是唱片產業景氣最好的時候,並留下了無數經典作品,例如:一個紅蛋、望春風、港都夜雨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火車火車
隨著現代化及都市化的發展,火車搭載著離鄉遊子到遠方追尋自己的夢想,這班列車承載著滿滿的夢想與離鄉的惆悵,歌曲律動伴隨著這座島嶼從農業化走向工業化再到目前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社會。
唱自己的歌(民歌時期)
曾經有一個時代,年輕人靠著一把吉他、一本小歌本及一台手提式收錄音機錄Demo,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些歌曲透露著濃濃的文藝情懷,他們經常以詩入歌,讓流行音樂也有了更多文學底蘊,並為之後的流行音樂奠定了良好根基。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臺灣的政治社會氣氛在1980年代漸漸鬆綁,也因此誕生了許多有態度的歌曲,呼應著一代代年輕人的挫折和焦慮,也唱出了他們的夢想和天真,字字句句更顯露出他們的青春熱血。
音樂愛情故事
人生中總有一首歌會唱出你在戀愛時的歡喜悲傷、猶豫徬徨以及所有不為人知的心情,當熟悉的歌聲唱起,你會想起哪個心上人?還是曾經的自己?
唱片的出生
一張專輯的完成,從創作、編曲、錄音、配唱、後期製作到視覺設計、行銷宣傳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專業工作者分工合作,一起來看看,一張專輯是如何製作完成的。
音樂的魅力(臺灣音樂的多元與包容性)
臺灣這片土地融合了豐富多元的文化,除包含臺語、客語、原住民、新住民的母語歌曲外,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語歌手亦視臺灣為最重要的流行音樂基地。因這樣兼容並蓄的精神,讓這裡充滿了抒情、搖滾、舞曲、嘻哈、R&B、電音等各式曲風。
音樂現場
1990年代,地下樂團在簡陋的Pub駐唱,創作歌手們也開始在Live House演唱。而後,這些曾經被貼上「地下」、「邊緣」標籤的音樂展演空間,漸漸演變為多元音樂文化的創意基地,近年各式音樂祭、音樂節,更吸引數以萬計的聽眾,讓聲氣相投的音樂人連結在一起,直至今日「獨立音樂」已成為青年人心目中的「主流」。
生命的現場(演唱會體驗區)
團隊採用大型四面投影,結合精心規劃的舞台燈光及雷射,以最新科技重現演唱會現場的震撼。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好好享受這場音樂饗宴吧!












▌展覽筆記
這是一個橫跨三層樓的展覽,觀展動線是從六樓往四樓前進,門票包含導覽機台,這次的機台比較特別,是用空間自動偵測,所以到該展區就會有相對應的語音導覽,此場域的確需要個別導覽機,不然音樂一定會互相干擾,影響到整體的品質,可惜處是錄影紀錄時都不會有聲音,以及觀看文字時會影響到注意力,解決方式就只能暫時拿下來了。
這次挑選的歌曲橫跨老中青世代,所以是一個跨齡的展覽,不同年齡層都可以在這邊得到樂趣,也能夠互相認識,創造彼此有共鳴的話題,音樂是一個大家共有的經驗,因此這個展是很大眾化的主題,不會有一道牆阻隔較少接觸藝文的朋友。
這次的展品相當豐富,我在看得當下就好奇這需要多少行政時間,才能蒐集到這樣的完整性,因為邀請的歌手相當多,有許多不同的經紀公司,相信中間也需要交涉協調的時間,後來了解到這個展策準備了四年,有一千多件展品,展品各自的空間及形式也很多元,有不少結合多媒體的元素,讓觀展體驗豐富多元。
最後一個展區有沉浸式的影像演唱會體驗,會在整個空間撥放巨幕的影片,包含左右邊及地上皆有,有點像無邊際泳池的影像版,整體視覺體驗還蠻好的,不過音質就相對沒有那麼好,此展區是歌手排程的形式,民眾可以因應喜愛的歌手挑選參觀日期,也增加多刷者的不同體驗。


▌觀後心得
整體而言,我覺得是蠻推薦的展覽,內容豐富且大眾,體驗多元且有新意,我個人是不太二刷的人,除非第一次是走馬看花的欣賞,不過這個展開放到 2026 年,我覺得隔一段時間,我個人應該會想再來看,因為還有很多細節沒有欣賞到,最後一個展區也會有一些變化,讓我增加多刷的期待感,二樓則有《音樂怪博士-陳志遠特展》,有買唱我們的歌展覽的觀眾,可以用較優惠的方式購買怪博士特展的門票。




























































February 15, 2022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展覽筆記」相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