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副本 — 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觀展紀錄​

20250124-24_-29
《多重副本 — 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

與藝術家一同思考科技與網路下的實體自我

主辦|臺南市美術館
創作|眾多藝術家如文章下列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二館 3 樓 展覽室 O-P、藝術走廊
展期|2022/01/06 10:00 ~ 2022/05/15 18:00
策展|江珮歆
票價|一般票 200 元(可同時參觀台南市美術館一二館)

▌前言

當天奈良美智特展看完結束,再跑回二館看《多重副本 — 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Multiple Copies — Readable Multiplex Landscape​》,這個展覽多以數位科技的形式呈現,內容相當現代,探討數位時代下的影響,是搜尋南美館粉專無意間看到的展覽,從一樓走上去之後,發現這間場館真的超多展區,非常的豐富且多樣。

20250124-24_-34
徐文愷,〈404404404〉,2017

▌展覽介紹

「我們的生命與主體可以是一部分的電子遺留物,在未來考古時這些足跡將派上用場。」​​

20世紀後半是科技與網路數據引領的一個新世代。不斷發明的機器幾乎成為人類的義肢,得以在現實生活上延伸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熟悉的日常生活則大量存取於互聯網,我們如同在雲端長大,我們的精神在大數據中發展成熟。因此科技與網路跟現今的生活型態變得難以分割,當許多的實體訊息被分布在虛擬世界中時,其實暗示了我們逐步將生活的重量放在雲端,並且透過意識、精神、思想與記憶在網路平台的互動,留下了許多身份與足跡,不斷建立隨著時間與場合變遷的多重副本。

這是正在發生的過程,有關機器、網路、人類自身主體之間混合和互相依存的關係闡述了當代的生活景觀。或許漢斯.莫拉維克(Hans Moravec)所的想法更加貼切,他在著作裡設想人類可以將意識和記憶傳輸至電腦中,即便失去身體,其數據化的思維跟原來的本質並無不同 。

人們日常依附科技帶來的便利,因為機器與科技在現實生活乘載著人類活動的巨大能量,以此來幫助人們在物理性上創作或改變;在心靈層面,人類則將意識傳輸、擴散至虛擬世界來建構彼此的關係,雲端各個平台就如同多重平行時空,當上面留有我們一部分的碎片,人們的生活樣貌就像被建構在這些超越三維甚至四維時空限制的整體。多重存在已成為現今人們的日常。

因為習慣隨時隨地讀取自身的副本或者更新存儲生命的檔案,所以當失去了科技與網路的載具及通路時,我們會感覺焦慮,這種焦慮就像一部分的自我無法落地,被孤身遺留在現實,總是不踏實及心虛。

本展討論人類意識延續在網路平台留下的複數足跡,邀請藝術家徐文愷、博爾納‧薩馬克(Borna Sammak)、張般源、鄭先喻、伊娃與佛朗哥‧馬特斯(Eva & Franco Mattes)、哈姆‧范登‧多佩爾(Harm van den Dorpel)、謝佑承、黃贊倫、洪韵婷,透過作品嘗試提出在擁有多重存在及身體延伸的當下,我們對於生活的態度與思考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性將如何定義?當科技跟網路不再作為強勢主流的主宰工具,回歸到實體自身,我們是否完整?

我們的生命與主體可以是一部分的電子遺留物,在未來考古時這些足跡將派上用場。「我」的意識跳脫身體,但生命仍然由我主宰及進行選擇,我們或許分不清虛擬與現實,但人類的存在確實是機器學習辨認及發展的重要素材與關鍵。我們還是需要科技的便利以及數據組成的自我分析,每次副本的加載覆蓋都在擴大自身的存在,或許真的像科幻電視劇所表達的一樣,有限的生命與相對永生的網路,讓人類的發展和永續多了一項脆弱又有力的選擇。

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287

20250124-24_-30
博爾納‧薩馬克,〈文字中的一年 4〉,2021

▌觀展體驗

過去對於這種數位化的展品感受度較不敏銳,大多需要看文字才能理解,這次官方的介紹還是 PDF 檔的形式,可見內容介紹相當完整,足足有二十八頁的篇幅。不過因為這樣特殊的媒材,觀眾對於數位的語彙要有一些熟悉度,才能有更明顯的理解。

裡面也有很多互動式作品,例如搭配網路或手機的形式,將作品更深入到觀者身上,不過相較於一樓的導覽,此種形式的展較少聽到有導覽的規劃,可能因為這也不是導覽志工熟悉的媒材。

整體而言,我覺得有很多很棒的作品,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巡迴到北部,相信會有不少的熱度與關注。

(推薦閱讀:La Vie 雜誌專欄|南美館「多重副本」開展!與藝術家一同思考科技與網路下的實體自我

20250124-24_-44
《多重副本 — 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電子手冊
20250124-24_-31
洪韵婷,〈無題〉,2016
20250124-24_-32
張般源,《成為系列》,2019
20250124-24_-33
哈姆‧范登‧多佩爾〈人工藻類〉,2017–2021
20250124-24_-35
鄭先喻,〈釋放充電〉,2019
20250124-24_-34
黃贊倫,〈天眼系列〉,2019
20250124-24_-36
謝佑承,〈校準:藍幕 × 藍幕 (online)〉,2021
20250124-24_-37
伊娃與佛朗哥‧馬特斯,〈我的世代〉,2010
20250124-24_-40
張般源,〈飛地〉,2021
20250124-24_-38
徐文愷,〈404404404〉,2017
20250124-24_-14
此展搭配線上模擬觀展

January 14, 2022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展覽筆記相關的分享。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