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特展的主角,微生物中的「微真菌」
主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BCRC 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
策展|黃俞菱博士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三特展室
地址|臺中市北區淡溝里館前路 1 號
展期|2022/01/26–2022/11/27
時間|09:00–17:00(周一公休)
費用|100 元(一票逛全館)
▌展覽簡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覺得「眼不見為淨」,但看不見髒東西就絕對乾淨嗎?事實上,我們周遭環境中布滿了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真菌和藻類等眼睛看不到的微生物,這次特展的主角,正是這些微生物中的「微真菌」。
展覽除了介紹真菌與微真菌的特性,也藉由植物內生真菌、菌根菌、植物病原真菌、地衣及蟲生真菌等,說明微真菌在生態系中與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間的關係,再藉由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微真菌產品,談到微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最後,則帶觀眾進一步了解在科博館的實驗室中,如何發現、保存與研究真菌的生物多樣性。
這次展覽共有四個單位,分別是「真菌世界」、「微真菌與其他生物」、「生活中的好及壞菌、「菌種的保存」。
一、真菌世界
真菌是一群特別的生物,它們和植物一樣不會動,但親緣關係卻和動物比較接近。它們是生態系中的分解者,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真菌的形態、大小變化多端,常見的香菇、蘑菇、金針菇等菇類,都是大型真菌,而肉眼看不見的真菌,就是本次特展的主角 — 微真菌。
二、是敵是友?微真菌與其他生物
有些微真菌可以獨立生活,有些微真菌則和其他生物有著緊密的共生關係。
「共生」,是指兩種以上的生物在全部或部分生活史中,緊密生活在一起的情形;這樣的關係包括了互利共生和一方有害、一方有利的寄生。
和植物共生的微真菌有植物內生真菌、菌根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等,地衣是真菌與其他微生物的共生體,與動物共生的則有蟲生真菌和其他寄生於動物的真菌。
三、眼不見為淨?生活中的「好」、「壞」菌
眼睛看不到的微真菌,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當它們和我們的身體、環境及其他生物、物質交互作用,確實會對你我的生活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
四、菌種的保存
保存真菌菌種,可以確保未來研究中還能使用活的真菌。科博館不僅有保存乾燥、死亡標本的真菌蒐藏庫,也設有保存活菌株的真菌種原庫。
真菌生命力很強,經培養分離出的菌株,只要有水和最低限度的養分就能生存。但要長期保存時,則需要頻繁地更新轉接菌株,因此真菌學家們發展出多種方式在低活性狀態下長期保存真菌。







▌展覽筆記
「微真菌」泛指肉眼無法辨識、看不到的真菌,人類的飲食與生活處處充滿著微真菌,不只用於飲食、還能用於治病,包括酒類、紅麴、豆腐乳、起司等發酵調味品、食品,甚至化妝品、醫療用藥等。
這個展覽是無意間經過的,整體空間並不大,可以蠻快速地逛完,部分導覽的文字外,其他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展品,並且與真菌有關的物件,因為簡易直白,並不太會駐足很久。
我對菌類非常孤陋寡聞,過去並不太瞭解這一塊,藉由這個展覽,讓我產生一些漣漪,想去理解「飲食、健康」上面的用途,科博館官網的資料並不多,所以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再搜尋其他網上資源,幫助自己更深度的認識。






















推薦文章:
【科博館《眼不見微菌》】解密你不知道的微真菌大小事
陸上生命的根源:菌根菌 — — 《真菌微宇宙》
March 10, 2022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展覽筆記」相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