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卡巴拉虛擬:現實魔術大會》線上魔術大會心得

20250124-24_
圖來源/Black Rose 1584

全亞洲第一個『元宇宙』魔術大會

活動|卡巴拉魔術大會 Kabbalah Magic Convention
主辦|Black Rose 1584
時間|2022/05/28 – 2022/05/29
地點|Gather Town
費用|2000 元

▌前言

這篇文章會就有參與的活動進行撰寫,花了一些時間整理,每段幾乎都有延伸再寫心得筆記,有興趣者可點擊內文連結,而此篇會以整體性的體驗及心得為主,大綱形式如下列。

文章架構:
1. 兩日活動流程
2. 活動參與筆記
3. 整體參與體驗
4. 整體參與心得
閱讀時間: 10分鐘
20250124-24_-1
20250124-24_-8
圖來源/Black Rose 1584

▌一、兩日活動流程

Day 1 現實:虛擬

11:00 – 13:30|Jeff McBride 近距離研習會
15:00 – 17:30|Woody Aragon 紙牌魔術研習會
17:30 – 18:00|杉原厚吉 錯視演講
19:30 – 20:30|Andrew Lee 虛擬線上互動秀
21:30 – 22:30|Lance Burton 傳奇大師專訪
22:00 – 01:00|Woody Aragon 工作坊

Day 2 虛擬:現實

10:30–12:30|Andrew Lee 視訊魔術研習會
14:00–16:00|Marc Kerstein 手機魔術講座
16:00–17:00|Simon Pierro 科技魔術講座
18:00–19:30|黃大鎔/Woody Aragon/陳冫茜:線上魔術秀
20:00–01:30|After Party 現實續攤派對

20250124-24_-2
20250124-24_-3
圖來源/Black Rose 1584


▌二、活動參與筆記

一、Jeff McBride 近距離研習會

其實以前對於傑夫.馬克白(Jeff McBride)的表演並沒有特別有感,不過聽完這次線上講座有不少的改觀,我認為他最珍貴的是對魔術深刻的思考,以及將魔術帶到不同層次的應用,後續也再去翻看他的一些影片,有不少新的收穫,而大部分來自於「Magic & Mystery School」的頻道,推薦大家前往觀看。

他這次線上講座還附了補充的教學資料,粗估應該要五十美以上的價格,最近都再慢讀細看,有點重拾剛學魔術那種興奮感,也拾起之前買的經典書籍 — 演科醫生(Show Doctor),雖然過去知道它是一本好書,但是一直沒有衝動好好閱讀,最近開始有了起心動念,之後再分享一些相關心得。

傑夫提到魔術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魔術也是一種方法讓我們了解與生活間的關係,魔術不僅是表面上的魔術效果,還有更深層的一些意涵。

舉例常見的三連環,除了看它的串連與分開之外,還能探討社群、友誼、愛之間的相聚和分離,表演漂浮類的魔術,也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生活中的重擔,用另一個角度讓我們相信可以解決問題。

觀看更多內容:【講座筆記】Jeff McBride 近距離研習會

https://medium.com/%E9%AD%94%E8%A1%93%E6%B2%BB%E7%99%82%E5%B8%AB-%E9%84%AD%E5%87%B1%E6%96%87kevin/%E8%AC%9B%E5%BA%A7%E7%AD%86%E8%A8%98-jeff-mcbride-%E8%BF%91%E8%B7%9D%E9%9B%A2%E7%A0%94%E7%BF%92%E6%9C%83-efaf14db1f7


二、杉原厚吉錯視演講

沒想到卡巴拉今年居然請到杉原厚吉教授,過去有研究一些錯視覺的主題,而他是相當知名的錯視覺學者,卡巴拉過去邀請到幾位我很有興趣的講者,像是 Mahdi GilbertJuan Esteban VarelaAlice Pailhès、Kokichi Sugihara 等,這些嘉賓平常較少機會被魔術大會邀請,所以當我看見名單時,其實都相當振奮期待!

老實說教授當天的講座,真的就像是大學教課,比較沒有魔術研習會的娛樂性,相較起來是枯燥了一些,但還是想要整理一些學習,下方連結整理的資料不僅是當天半小時的講座,也會整理一些個人覺得有趣的內容。

當天講座中教授分享了很多模稜兩可物件(Ambiguous Object)的背後原理,並播放相關的示範影片,提及錯視的發生通常有下列幾種狀況,分別是單眼看物件、透過攝影機看物件、離比較遠的情況下看物件。

教授提到與魔術結合的方式,就是當我們可以做出大型的模稜兩可物件[1],並讓觀眾在遠方觀看,模稜兩可物件就可以應用在魔術上。

我也找了一些與魔術結合的案例,像是 Patrick Kun 做了一款錯視覺戒指[2],劉謙也有表演過幾次錯視覺的魔術,B 站有分享一招「人生的箭頭[3]」,雖然是 Robert E. Neale 的作品[4],但也看見了劉謙將錯視覺與魔術的結合。

觀看更多內容:【講座筆記】杉原厚吉錯視演講

https://medium.com/%E9%AD%94%E8%A1%93%E6%B2%BB%E7%99%82%E5%B8%AB-%E9%84%AD%E5%87%B1%E6%96%87kevin/%E8%AC%9B%E5%BA%A7%E7%AD%86%E8%A8%98-jeff-mcbride-%E8%BF%91%E8%B7%9D%E9%9B%A2%E7%A0%94%E7%BF%92%E6%9C%83-efaf14db1f7


三、Andrew Lee 虛擬線上互動秀

節目表訂為六十分鐘,實際大約五十分鐘左右,主要使用的是 Zoom 平台,我自己觀察幾次下來,Zoom 的平台功能應該是目前魔術表演上最流暢適合的。

這次的魔術安排面向多元,有視覺魔術、手法魔術、互動魔術、心靈魔術、視頻魔術、客製魔術[1]等,互動魔術有一對一,以及一對多的形式,包含讓全場觀眾在家操作自己的撲克牌。

元素的挑選上撲克牌類較多,有一兩個互動橋段,個人認為時間稍長一些,不過節目穿插的安排下,還是線上可以接受的體感時間,也有一些搭配故事的魔術設計,我個人還蠻喜歡的。

這場秀很喜歡的環節是建立欣賞線上魔術秀的臨在感,其一是透過搖動雙手當作掌聲拍手,另一則是精準的畫面調度,透過調整觀眾畫面的大小及數量,可以看見不同觀眾的反應,間接去體驗魔術的驚奇感與情緒,以及找到觀看表演的節奏感。

表演者已經開了六百場以上的線上魔術秀,整體的燈光、攝影、導播、視覺設計都很完善,不過表演者同時也是助手,在互動上很親民自然,但偶會出現操作滑鼠的動作,表演流暢度上會稍微影響。

透過這次演出,也看見了線上魔術秀的另一種可能性,不讓線上只淪為實體的替代品,是真正思考過線上表演的核心本質,值得推薦欣賞的線上魔術秀。

觀看更多內容:《Andrew Lee 虛擬線上互動秀》魔術秀觀後感

https://medium.com/%E9%AD%94%E8%A1%93%E6%B2%BB%E7%99%82%E5%B8%AB-%E9%84%AD%E5%87%B1%E6%96%87kevin/%E8%AC%9B%E5%BA%A7%E7%AD%86%E8%A8%98-jeff-mcbride-%E8%BF%91%E8%B7%9D%E9%9B%A2%E7%A0%94%E7%BF%92%E6%9C%83-efaf14db1f7


四、Lance Burton 傳奇大師專訪

這次會報名很大的因素是邀請了蘭斯波頓,當天以線上 Q & A 的方式進行,我自己全場聽下來,覺得蘭斯波頓是一個古典樸實的魔術大師,很多問題的回覆其實蠻平實的,不一定都有很驚人的洞見,不過還是有不少學習,下方記錄一些印象較深刻的回覆。

Q1:如何做到讓魔術深植人心?有哪些是必要的元素?

A1:蘭斯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橋段(Plot)」,像他第一個看到的魔術是守財奴之夢(Miser’s Dream),當他看見硬幣能夠從耳朵後面變出來時,心中充滿很大的震撼感。因為「財富」同時也回應到許多人的渴望,也特別容易產生共鳴,而當時表演的魔術師為哈利 · 柯林斯(Harry Collins),後來蘭斯也跟他學習魔術。

Q2:年輕時是如何規劃自己的魔術生涯?

A2:我不是一個很會規畫的人,大部分是比較隨遇而安。但我想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能夠在多少陌生人面前表演,就在多少人面前表演,表演給朋友或親人看並不算。我第一次上電視是 21 歲,這應該是大眾第一次看到我,雖然我當時很年輕,但是我的內容已經表演超過一千次了。因此最後想給大家的建議是一個數學公式,一場表演等於十場預演,當你表演一千場就會有一個專業身分地位,現在就去做吧!

(此處因為篇幅僅放兩題,更多內容請點下方連結)

觀看更多內容:【講座筆記】Lance Burton 傳奇大師專訪

https://medium.com/%E9%AD%94%E8%A1%93%E6%B2%BB%E7%99%82%E5%B8%AB-%E9%84%AD%E5%87%B1%E6%96%87kevin/%E8%AC%9B%E5%BA%A7%E7%AD%86%E8%A8%98-jeff-mcbride-%E8%BF%91%E8%B7%9D%E9%9B%A2%E7%A0%94%E7%BF%92%E6%9C%83-efaf14db1f7


五、Andrew Lee 視訊魔術研習會

看完線上魔術秀的隔天早上,Andrew 分享了線上魔術秀的一些細節,大部分講的比較是非魔術的環節,像是設備、平台、經驗等。

我覺得線上講座超過一小時以上的話,蠻需要視覺畫面輔助,用較低的認知負荷來理解內容,不然後半段容易精神恍惚,建議可以搭配 PPT 簡報教學,藉此快速理解設計的脈絡,不過整體而言,這仍是一場含金量高的獨特專題。

為了創造表演上的能量及氛圍,Andrew 會善用「訂選畫面」來看見不同觀眾的表情,也為了增加表演上的流暢與細節,他有使用OBS[1](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以及 Elgato Stream Deck 影像直播操作控制台,可以一鍵下指令、播放音樂、切換不同畫面等。

拍攝類器材的選擇,他有運用到攝影機、麥克風、燈光、影片採集卡、軟體等,他也有提到使用了 KRISP App,它是一個 AI 語音降噪軟體,可降低環境音的影響,當天有聽前後差異蠻明顯的,當時沒有介紹太多設備的機型等,內文的公開影片有更完整的資訊,他也分享到電腦旁邊會搭配電風扇散熱。

Andrew 的魔術表演不僅是純粹的娛樂,他希望透過視訊來幫助企業建立團隊共識、團隊價值等核心,所以他也會盡可能讓全場觀眾參與,並且結合品牌的形象識別。

(此處因為篇幅僅放部分內容,更多內容請點下方連結)

觀看更多內容:【講座筆記】Andrew Lee 視訊魔術研習會

https://medium.com/%E9%AD%94%E8%A1%93%E6%B2%BB%E7%99%82%E5%B8%AB-%E9%84%AD%E5%87%B1%E6%96%87kevin/%E8%AC%9B%E5%BA%A7%E7%AD%86%E8%A8%98-jeff-mcbride-%E8%BF%91%E8%B7%9D%E9%9B%A2%E7%A0%94%E7%BF%92%E6%9C%83-efaf14db1f7


六、Simon Pierro 科技魔術講座

過去曾花一段時間研究科技類魔術,當時研究的一位其中魔術師就是「Simon Pierro」,他最常使用的數位媒介是 iPad,近年也有使用線上視訊的方式進行魔術表演,是一位具有獨特性與前瞻性的魔術師。

不過我最早認識他是來自於他的「美國夢」舞台程序,故事性相當強烈,也曾獲得 2003 年 FISM 一般部門亞軍,是一段很耐看的經典表演。

今年他受到卡巴拉魔術大會邀請,分享一些對於科技魔術的觀點,雖然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左右,但是我覺得有不少的啟發性,於是撰寫了這一篇心得筆記,並整理一些他過去的相關背景,與大家分享。(詳見內文)

這一場我是看主辦單位的回放影片來學習,有蠻多精采的資料及案例,使用與現代科技同步的形式來呈現魔術,有些雖仍屬實驗性的演出形式,但具有不少前瞻性的概念在裡頭,也試著不斷思考魔術在未來的可能性,以及魔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後半段「Q & A 環節」的問題也相當有意思。

最近翻 G 的 2021 Lecture 講義,裡面提到一句話,我覺得很適合作為這個講座的總結,「魔術師已不站在科技的頂端,但必須站在最新資訊的頂端。」

(此處因為篇幅僅放部分內容,更多內容請點下方連結)

觀看更多內容:【講座筆記】2022 Simon Pierro 科技魔術講座

https://medium.com/%E9%AD%94%E8%A1%93%E6%B2%BB%E7%99%82%E5%B8%AB-%E9%84%AD%E5%87%B1%E6%96%87kevin/%E8%AC%9B%E5%BA%A7%E7%AD%86%E8%A8%98-jeff-mcbride-%E8%BF%91%E8%B7%9D%E9%9B%A2%E7%A0%94%E7%BF%92%E6%9C%83-efaf14db1f7


七、《黃大鎔、陳冫茜、Woody Aragón:線上魔術秀》

節目總長為九十分鐘,由三位魔術師連袂演出,表演魔術的類型有視覺魔術、手法魔術、互動魔術、心靈魔術、視頻魔術、客製魔術等,節目屬性多元。

以個人感受的話,黃大鎔表現情緒豐富,魔術的選擇與口語使用生活化,個人覺得蠻適合線上表演的形式,會比較有參與的真實感。陳冫茜的節目安排較有劇場感,表演以及互動有搭配一些故事性,效果也比較夢幻一些,是很用心的規劃。

最後是 Woody 的部分,2016 年 TMA 大會有現場欣賞過 Woody Aragón One Man Show,當時受到很大震撼與感動,也算是入坑近距離個人秀的原因之一。不過這次的線上表演稍微失望一些,整體感受較像線上作為現場的替代品,比較沒有針對線上的性質來重新規劃,當全部皆為撲克牌的情況下,觀看的節奏會變得沉悶,較難以專注欣賞,雖然中英翻譯也會造成表演的拖沓感,不過我想主因仍是節目的設計。

很難得看到三位魔術師合作線上演出,有設計一些表演者銜接的橋段,讓欣賞的過程有不同的趣味性,結尾也設計了一個很驚奇的橋段,整體而言,是一段用心並且有驚奇的秀,但完整性及細節還未至臻到位。

(此處因為篇幅僅放部分內容,更多內容請點下方連結)

觀看更多內容:《黃大鎔、陳冫茜、Woody Aragón:線上魔術秀》表演觀後感

https://medium.com/%E9%AD%94%E8%A1%93%E6%B2%BB%E7%99%82%E5%B8%AB-%E9%84%AD%E5%87%B1%E6%96%87kevin/%E8%AC%9B%E5%BA%A7%E7%AD%86%E8%A8%98-jeff-mcbride-%E8%BF%91%E8%B7%9D%E9%9B%A2%E7%A0%94%E7%BF%92%E6%9C%83-efaf14db1f7


▌三、整體參與體驗

雖然是線上的講座及表演,但這次有三個蠻喜歡的巧思與細節,首先是「參與的形式」,不是僅放一個 Zoom 的連結,而是搭建出一個元宇宙的空間,裡頭包含魔術大會具備的場館,甚至還設計了一系列特殊的空間(博物館、酒吧、交誼廳等),真的有虛實整合的感受。

再來是「講座的規畫」,這次特別邀請了「視訊、手機、科技」的講者,讓線上魔術活動不會僅是實體的替代品,而是特別精選出適合的形式與主題,讓線上反而是切題加分的,也打開一些不同的想法及視野。

最後就是「大師的講題」,首先是邀請到傳奇大師「蘭斯波頓」,這是相當難得的機會,如果不是線上活動的契機,我想也很難有機會聽到屬於台灣的一次專訪。另外就是「傑夫.馬克白」的魔術哲學,雖然他來過台灣好幾次,但這算是第一次(線上)見面,在翻閱他的相關書籍時,更能感受到許多匠心的想法,也再度入坑買了一些他的作品。

20250124-24_-9
圖來源/Black Rose 1584李明

▌四、整體參與心得

整體而言,有超出我原有的想像,原先想說就是聽個講座這樣,但其實這次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點,重新思考魔術與現代的關係。我覺得在表演藝術當中,線上魔術還是有一些可以切入的地方,而且相較其他劇場演出來說,可能還更具有一些優勢。

如果這樣的活動是未來的趨勢,我覺得仍有一些細節可以做更好,大部分是線上的軟硬體部分,像是影片播放不順、網路狀態不穩、緊急問題窗口等,如果有專業能協助,相信會是一場近乎完美的活動。

最後就是感謝主辦單位的籌畫,我自己認為這活動不太可能賺錢,能夠有機會參與是很好的福氣,很期待未來的活動,也寫一些文章記錄這些美好的過程。


July 5, 2022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觀劇心得」相關的分享。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