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有約》工作坊心得紀實

20250124-24_-42
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Together, You and Me.

▌前情提要

《青銀有約》是由「國家兩廳院」舉辦的看戲特別企劃,內容包含演出欣賞及工作坊交流,參與成員分為「青、銀」兩個世代,「青」主要為 15–35 歲的青年,「銀」則為 55 歲以上的銀髮。要參加之前需經資料審核,除了年紀的資格以外,還包含對於參加的想法、經驗、承諾等,我記得當時應該寫了一千字以上。

活動形式是週六進戲院欣賞演出,隔日進行青銀共創工作坊,由主辦單位挑選三齣截然不同的作品,屬性分別有音樂、戲劇、舞蹈[1],透過這些作品作為媒介,讓表演藝術成為橋樑,展開世代間的對話及共創。

工作坊邀請臺大創新設計學院陳懷萱教授設計帶領。過程中,你將對「關係」有更深刻的認識。參與者將從自我的生命角色、個體的社會存在到文化的內外探尋、自己與他人的連結等多元角度切入對話激盪。讓看戲不只是回應個人生命探索,更是與社會共創交流。(此段擷取自活動內文

註[1]:
音樂 — 鍾玉鳳《擺度之外》
戲劇 — 唐美雲歌仔戲團《冥遊記-帝王之宴》
舞蹈 —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20250124-24_-28
旅程前的相見歡。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青銀共創第一週|《擺度之外》

時間|2022/04/16 – 2022/04/17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節目簡介

一把自臺灣發出聲響的琵琶,究竟承襲多少漢文化的人文古典?作為傳統樂器,又如何在現今展現琵琶在歷史中積醞的能量?

《擺度之外》是鍾玉鳳的主創計畫,關注古典在當代流動的樣貌,以原創作曲串接世界多元的音樂語彙,呈現琵琶獨有的混血性格,並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臺灣音樂家相互激盪,更特別邀請重量級泰雅族音樂家雲力思跨界發聲。

鍾玉鳳的音樂美學,不同於國樂交響化、唱片工業刻板的抒情樣貌,展現琵琶豐沛的創造性,重新度量音樂的節奏,在保存與背離古典的過程中,繼續她在音樂裡精準與自由的追尋。

共創旅程

這是第一場的共創工作坊,由此展開一系列的青銀共創旅行,導遊陳懷萱老師設計一系列的活動,引導青銀夥伴展開世代間的交流。

夥伴總共分成五個組別,每一組平均分配青銀的成員,因為三週的共創內容有不少的延續性,對話議題也逐漸深入,因此三週都會是相同的夥伴,每次見面時也會倍感親切。

欣賞藝術表演僅作為一個開啟對談的媒介,並非要講出精闢的賞析觀點,也打破了對於藝術高冷的距離感,主要焦點是回到⾃我的⽣命角⾊,從個體的想法回應到社會文化等。

例如欣賞完《擺度之外》的音樂演出,選出一首最喜愛的歌曲,思考一下那首歌曲,可以如何介紹你的特質或觀點。也討論到關於「家的聲音」,當你想到家的情境時,你會想到哪一句話,抑或是哪一個聲音?過程中也能聆聽彼此在乎的事件。

最後透過小組的共創討論,將每個人的一句話組合排列,幻化成一首家庭詩篇,這樣的過程及作品是相當有機的,我相信即便是一樣的素材,在不同時間情境下,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作品樣態,最珍貴的就是當下的青銀交流、互相聆聽。

欣賞每一組的共創作品時,可以發現即便是相同的世代,也能感受到個體間的異同,並看見青銀間的創造力及可能性,也產生了獨特的化學效應。

20250124-24_-29
工作坊活動紀實。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20250124-24_-30
工作坊討論團體。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20250124-24_-33
組員攜帶「家的物件」合影。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青銀共創第二週|《冥遊記-帝王之宴》

時間|2022/04/23–2022/04/24
地點|國家戲劇院/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節目簡介

本劇創作靈感來自敦煌變文《唐太宗入冥記》,編劇陳健星大膽虛構女皇武曌的一趟冥界之旅,對塵封久遠的歷史開啟新的詮釋空間。

劇中女皇所面對的不再是朝堂上的風雲詭譎,她被放置在李氏家族中,被迫面對身為媳婦/妻子/母親難以閃躲的諸多難處,上有超級強大的公婆(唐太宗李世民、長孫皇后),下有正處叛逆期的兒子(李弘、李賢),身旁又有以孝順著稱的丈夫(高宗李治),一家三代齊聚一堂,一場鬧熱精彩的「家宴」映射出千古女性真實的處境。

共創旅程

第二週看的藝術表演為「歌仔戲」,共創從武則天的故事展開,討論到不同生命角色的青銀看法,以往的看法可能都是「我認為」,這次的旅程有機會聆聽青銀真正的想法,有效的溝通也是從「聆聽」開始。

而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多種角色,可能同時包含「兒子、丈夫、父親、主管、學生、公民、幹部等」,各自有其甜蜜與苦楚,很多時候佔據與重疊的比例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質變。

當天也創作了「身體地圖」,透過身體位置的意象,整理自己的內在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藝術創作,引導著夥伴用不同媒介表達,也用心聆聽彼此的故事,並看見夥伴內心在乎的事件。

這樣真誠的交流對談,並沒有太多既定框架,藝術是中間的過程,但最美好的是交流過後,一同欣賞屬於那個當下的身體地圖。

20250124-24_-31
呈現討論共創的成品。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20250124-24_-32
「身體地圖」共創合影。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20250124-24_-34
「身體地圖」欣賞討論。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青銀共創第三週|《群像》

時間|2022/04/30–2022/05/01
地點|國家戲劇院/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節目簡介

墨爾本藝穗節五星評價之作《群像》,首度來台。

繼巴黎夏佑劇院成功的遠距排練製作經驗後,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再一次透過遠程指導,由臺灣舞者出演本作。

五十位舞者從黑暗中盛開,形成一簇充滿生命力的脈動。隨著繁複的圖案在人體洪流中蕩漾,一個動作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將脆弱的整體從混亂轉向有序。人性中的拉扯,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或舒緩流暢,或緊繃僵硬,他們在完美的不完美中共存,探索共同感知的美與醜,朝令人目眩神迷的集體高潮邁進。

共創旅程

最後一站探討的素材是「現代舞」,雖然這三次欣賞的作品,都不是我過去的守備範圍,但是我覺得挑選的很好,有各自可以觸及的議題。

因為現代舞主要是以肢體為主,有很多想像及代入的空間,各自的感受解讀也很多元,當天暖身也從肢體活動展開,透過雙人的戲劇拋接暖身,兩人要開始互相出招、接招,探討的是個體與集體的關係,也關於訊息的傳遞與理解,也許也有一些言語間的弦外之音。

接下來以《高雄百分百》作為基本模型[2],帶領學員表達對問題價值的是與否,它有點像是團康遊戲的對錯選邊站,而導遊也開始接續拋出不同取向的問題,像是「是否常在兩廳院看演出?」、「會說台語?」、「會說謊嗎?」、「有做過快篩試劑嗎?」「你是孝順的人嗎?」等。

過程會開始發現有些問題似乎很難定義,每個人有各自的解讀,可能類似的想法卻站在不同的兩端,也開始感受到問題就像是光譜,而非二元論的單純。過程中也會觀察到個體與集體的關係,看到異己的位置時,能否不預設立場,願意理解的提問。

最後一個活動是總結這趟旅程的感受,共創一部給未來的招生影像,送給五十年後參與的學員,我們組別主要以撕開標籤為軸,當去除性別、年齡、職業的標籤之後,發現我們都是一樣的,一樣都是人、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註[2]:
《高雄百分百》是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最為人稱道的「百分百城市」(100 % City)系列,以城市的統計資料,作為取樣的選角依據,邀請在族群、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態與行政區等都各有差別的 100 位市民站上舞台,透過各種機智問答所形塑的即興表演,創造出一座城市的集體圖像。

20250124-24_-35
雙人拋接。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20250124-24_-43
錄製給未來五十年的宣傳影像。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20250124-24_-36
與共處三週的青銀夥伴合影。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整體心得

歲月不能讓我們變老,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是我們自己讓我們變老。

活動結束之後,還有些依依不捨,與銀夥伴結束有更多的交流,於是也順道載銀夥伴回家,在回家的旅程中,再延續交流會中的議題。

這次青銀共創工作坊的內涵之一,包含打破藝術過去的刻板印象,不去討論過多表演藝術的內涵細節,而將討論回歸到個人的生活經驗,透過對人的好奇與關懷,建立起對話的契機與空間,看戲也可以作為一個引子,讓不同世代有更多的機會交流。

這就像是珍惜一起吃飯的相聚時光,它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並不是過去想像那麼疏離的領域,當這樣的想法能夠內化,不再需要高唱宣導時,或許就達到所謂的「藝術共融」了。

特別感謝: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青銀有約旅行社、青銀有約旅行團員

20250124-24_-37
最後一週的紀念明信片。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青銀有約旅行社,攝影蔡耀徵

June 12, 2022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觀劇心得」相關的分享。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