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FISM ASIA》近距離比賽 B 組觀賽筆記

參賽者 Park Dowon 演桌很像是中學時期的木桌,表演者一開始在閱讀書寫,進行到一半開始打哈欠,於是無聊撕下一頁紙張,變成了一顆白球,接下來開始有節奏強烈的音樂出現,表演者將動作與音樂結合的相當契合,節奏快速的變出及消失白球,甚至還有變大顆,都在轉瞬之間完成,搭配音樂的橋段很容易調動觀眾的情緒。

活動資訊
主辦|中國雜技家協會
時間|2024/09/26 14:00–16:00
地點|深圳歡樂谷
場館|中國魔術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示範劇院
座位|自由入席
費用|全票 1300 元人民幣( TMA 團報價)
官網|https://sz.happyvalley.cn/2024MagicFestival/

前言
我自己將紀錄內容分成三種型式,「核心元素」紀錄表演者主要使用的道具,「演出內容」則描述表演者大致的表演流程,「觀後心得」則記錄自身觀看後的想法及程序亮點,而表演者後面的稱號取名,則是以我觀賞完的感受而自行取名。


參賽者一|高重翔 Sho Takashige(乞丐)

代表地區:日本
比賽部門:廳堂部門(FISM 入圍資格)
核心元素:硬幣、鈔票、鐵桶、音樂盒

演出內容:表演者飾演乞丐的角色,當他開始轉動音樂盒時,這時似乎進入了幻想的世界,發現自己能夠空手抓錢,這時候開始表演一系列的硬幣魔術,像是連續抓出、頭髮抓出、一把抓出等,甚至連報紙都能變成鈔票,最後當音樂盒碎之際,不管是鐵桶還是木箱,所有的錢財都消失殆盡,彷彿如同夢境一場。

觀後心得:曾經獲得 FISM 廳堂部門季軍,這次再度帶來得獎作品,這是一套很有情境感的演出,將守財奴之夢(Miser’s Dream)帶來不同的意境包裝,相當好看的演出,硬幣的手法也很乾淨漂亮,最後結尾的效果有打破觀眾的想像,現場的迴響還蠻熱烈的。


參賽者二|Han Jin Hyoung(塑膠男)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微型部門(FISM 入圍資格)
核心元素:燈泡、瓶子、塑膠袋、玻璃球

演出內容:能夠將塑膠袋變幻成不同的形體與物件,從軟性材質變幻成硬質的玻璃珠、燈泡、杯子等,變幻時的速度非常迅速直觀,因為物件的特質差異大,像是玻璃珠壓一下就變成塑膠袋,塑膠袋揉一揉就變成杯子,視覺上的衝擊感很強烈,是一段嶄新少見的演出形式。

觀後心得:這是一段畫面很衝擊的魔術流程,音樂帶有魔幻感,肢體也透過不同抓握及展示的速度及方式,帶來截然不同的魔術感受,因為塑膠袋會緩速改變的特質,很像逐漸變幻成新物質的畫面,我覺得還蠻有美感與獨特性的,不過當天表演者感覺有點緊張,有些動作不太流暢,期待之後還能有什麼新的突破。


參賽者三|蔡之棟 Alec(標籤效應)

代表地區:台灣
比賽部門:紙牌部門(FISM 入圍資格)
核心元素:紙牌、標籤貼紙

演出內容:講述人容易產生標籤,因而造成標籤效應,於是用撲克牌來講述關於標籤造成的影響,魔術效果有寫上某張牌的花色點數,觀眾貼在隨便一張牌背,結果打開就剛好吻合到那張牌,或是觀眾選四張牌,這時候魔術師寫上不同花色的 Ace,貼上那四張牌就變成四張 Ace。

流程用貼紙與標籤創造許多的效果,最後結尾是所有牌都被貼上標籤,這時候魔術師撥一下牌,所以的標籤貼紙都飛出來,撲克牌也恢復原狀,有點象徵打破標籤的桎梏。

觀後心得:曾經獲得 FISM 紙牌部門季軍,是一段很好看的包裝,故事與動作及效果相當媒合,效果也直觀好理解,看完會帶有一些餘韻感,當天感覺在英文互動上稍微有點卡滯,不然感覺分數應該可以更高。


參賽者四|Ryan Goh(畫家)

代表地區:新加坡
比賽部門:微型部門
核心元素:球、畫筆、畫冊

演出內容:打扮像是一位畫家,運用畫筆可以創造一些魔術效果,他的畫筆效果不僅是二維,也有一些三維的效果,例如用筆畫出一顆立體的半圓,拿起來就變成一顆球,或是劃一個黑色圓型,就變成黑洞的效果,也可以撕起來變成貼紙。

大致上運用一些形狀的錯視覺設計一些魔術,結尾感覺要做首尾呼應,但是在觀眾面前把物品直接搬上桌面,再假裝趴下的動作,感覺會讓觀眾有點不知所措。

觀後心得:有一些不錯的創意,我蠻喜歡有一些錯視覺的橋段,不過部分效果感覺還沒完善,有些動作還不夠自然,表演者也有設計故事情境,但是目前觀賞下還比較難投入其中,雖然這次沒有入圍,不過期待之後的演進。


參賽者五|羅樂聰 Dennis Law(雜耍玩球)

代表地區:香港
比賽部門:廳堂部門
核心元素:球、木箱

演出內容:一開始坐在地上,表演者的頭上用兩個木箱蓋住,遮住視野的情況下,先進行一些單球的手法及魔術,告一段落之後,摘下頭上的木箱,並且搭建成一個球可以反彈的擺放位置,接下來表演者進行一些雜耍的橋段,主要是把球丟進來反彈出來再接住,除了雜耍之外,有試著透過反彈撞擊的聲音創造一些節奏感。

後面的魔術效果就是丟出的球會複製,變成兩至三顆,也有反彈越來越少顆的效果,過程花不少時間在玩球反彈及接住的雜耍,沒有太多的魔術效果,結尾就是從木箱倒出一堆彩色海綿球。

觀後心得:表演者有創造出讓觀眾好奇的一些橋段,但是整體的手法感覺都不是很流暢,雜耍或是魔術的部分都是,尤其雜耍失誤率偏高,會讓觀眾看得膽戰心驚,感覺想往比較藝術性的方向發展,不過尚未孵育完成,不過勇於突破框架是也很值得致敬。


參賽者六|野島伸幸 Nojima(骰子穿透)

代表地區:日本
比賽部門:廳堂部門(FISM 入圍資格、近距離最佳原創獎)
核心元素:骰子

演出內容:開場手上拿一個牌盒,一開始倒出一顆骰子,然後再搖一次,出現四顆骰子,最後再搖出一堆的骰子,先運用直觀視覺化的效果抓住觀眾目光,接下來開始用骰子表演魔術,將三顆骰子疊成一列,雙手各抓握一列,用骰子表演穿透的魔術效果,就像是過去經典的香菸穿越效果,但是他用可能撞到會掉落的骰子,增加魔術的驚險跟挑戰性。

然後就是不斷運用並強化骰子穿透的效果,像是不小心串到領帶、眼鏡,甚至穿透觀眾手上的骰子,後面還有挑戰六顆一列的加長版本、慢速穿越的版本、骰子放大進行的版本等,層層遞進並且引發觀眾的激昂情緒,最後結尾變出兩顆超大的骰子,將氣氛推至最高點。

觀後心得:表演結束獲得不少人起立鼓掌,應該是當天觀眾反應最熱烈的演出,骰子手法流暢滑順,雖然核心的效果只有一個穿透,但是透過不同媒介、大小、方式,也能創造出很好的觀看體驗。


參賽者七|荔枝 Lychee(骰子與牌)

代表地區:日本
比賽部門:紙牌部門
核心元素:骰子、紙牌

演出內容:表演者開場提及小時候熱愛數學及魔術,於是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他表演邀請兩位觀眾,魔術效果都會由骰子當作指示,例如骰到三點跟六點,加起來等於九,觀眾一喊停剛好九張,觀眾二選牌剛好選到九,骰子再骰一次,出現二點跟三點,這時候再發兩張跟三張,剛好也都是九,過程有讓觀眾測試骰子,骰出去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效果還有搭配 ACAAN 的效果,觀眾一骰出去的骰子點數總和,發下去剛好是觀眾二講的牌,最後還有骰子結合四張 Ace 的效果。

觀後心得:後來查資料發現荔枝本人真的是數學系,他表演的狀態很鬆,當天我印象中輪到他比賽時,他才從觀眾席走下去,前面都在看其他人表演,我覺得魔術的效果神奇度還不錯,不過加減數學的過程比較繁瑣,會佔據一些大腦的認知負荷,有時候會影響到觀看的節奏。


參賽者八|王元捷 Jeffrey Wang(入X王)

代表地區:中國
比賽部門:廳堂部門(FISM 入圍資格)
核心元素:筆、硬幣

演出內容:開場騎著電動行李箱登場,有點像搞笑版奪魂鋸的畫面,接下來表演他經典的搞笑牌盒與耳朵魔術暖場,再來開始一系列他的經典招式,像是手掌攤平的情況下,將硬幣放手心消失,甚至放手背也能消失,後面有搭配 Sharpie 做筆與硬幣的一些效果組合,過程也有表演吞大硬幣,畫面很有趣也很神奇,也有用大硬幣做一些效果,更增加魔術的視覺衝擊感,最後結尾著電動行李箱離場。

觀後心得:他的表演節奏及口條非常好,已經上過不少大舞台,也有一些原創的手法橋段,我蠻喜歡他的演出,不過目前效果較為重複,感覺還有許多的發展性,期待他之後 FISM 的表現。


參賽者九|Uni Kim(月亮硬幣)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微型部門
核心元素:硬幣

演出內容:實際效果有點忘記,我是依照筆記寫下的物件撰寫如下,流程一開始有出現人聲的口白,可能是類似自己的聲音,感覺走比較夜深人靜時的喃喃自語,主題好像也跟月亮有一些關聯,主要使用比較悲傷的鋼琴樂來表演硬幣魔術,硬幣有表演一些經典的招式,印象也有漂浮之類的創意效果,過程還有一段效果出現不同的銀製物件,像是球、湯匙、項鍊等,最後結尾是硬幣會變成月亮的形狀。

觀後心得:將硬幣融入一些比較輕柔的氛圍,感覺表演有創造出一些美感,不過我覺得硬幣有時候比較難很神奇,因為物件比較小,如果一直在手上操作,觀眾可能會有藏在手裡的聯想,會影響到整體魔術的強度及震撼感,也許要有一些很乾淨的展示動作,讓觀眾無從聯想如何做到,更能增加觀眾的驚奇感與記憶點,像是前面的高重翔或王捷元。


參賽者十|簡綸廷 Eric Chien(彩蛋)

代表地區:台灣
比賽部門:廳堂部門(廳堂部門 季軍)
核心元素:魔術方塊、海綿球、樂高積木

演出內容:擁有 FISM 近距離總冠軍頭銜的Eric,今年再次登入比賽舞台,一出場就迎來熱烈的歡呼聲,也讓大家相當好奇這次會帶來什麼樣的表演?

開場他戴著長者面具、手拄拐杖,步履蹣跚的走進舞台中央,如同一位老人的姿態喝著酒,似乎在回憶過往的往事,這時候忽然驚醒,彷彿剛剛是乍夢似真的一段經歷,摘下面具他開始演出過往經典的魔術元素。

首先他從酒瓶倒出的不是酒,而是各種色彩的M&M’s 巧克力豆,然後他從裡面變出一顆魔術方塊,甚至從一顆再變成六顆魔術方塊,疊成如同城堡的形狀,再把巧克力豆變成一顆紅色海綿球,然後海綿球可以紅藍不斷變色,再操作的過程不慎飛落一顆,這時候衣服也變成紅藍各半的 T 恤,如同他總冠軍的經典橋段,當天也引起很大的歡呼與共鳴。

表演者進行一系列的魔方、海綿球、樂高魔術之後,結尾變出一座彩虹城堡,這時候他也首尾呼應到開場,再次戴起面具、拄著拐杖,走下表演舞台。

觀後心得:這一段表演的許多彩蛋奠基於熟知他程序的觀眾,看了會很有共鳴,聽說程序設計的時間很短,目前的流程還只是階段性的作品,之後應該還會有不少的調整,以故事性來說,已經達到一定的完整性,不過效果則多是他過往在不同節目的組合,很期待他之後 FISM 程序會有哪些新的突破!


參賽者十一|松浦友佑樹 Tomo(魔方指導手冊)

代表地區:日本
比賽部門:廳堂部門(FISM 入圍資格)
核心元素:魔術方塊、指導手冊、平板計時器

演出內容:這一套表演的模式很像是經典魔術「消失的香蕉The Vanishing Bandana」,就是會出現教學的人聲與步驟,魔術師照著這個步驟就能夠完成魔術,而這位表演者將其改成魔術方塊的版本。

他有邀請觀眾上台,當天剛好邀請的是劉謙,這個節目的結構就是每一頁都會有一個任務,完成任務會跳至下一關,表演者表演了許多不同的魔方效果,像是還原一面、還原六面、時間內完成、魔方變成骰子等,但是搭配一些互動及人聲的指令,除了效果不斷的疊加上去,過程也增加一些趣味性,最後有一個大結尾,能夠串起前面所有的過程。

觀後心得:我蠻喜歡他將這個經典的表演風格結合其它的元素,因為過往消失的香蕉比較偏喜劇的演法,魔術效果也比較單一,這位表演者的改編讓效果的密度變得更加緊湊,也能夠不斷遞進效果的強度,最後的結尾也還不錯。


參賽者十二|Park Dowon(節奏杯球)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微型部門(微型部門 亞軍)
核心元素:筆、球、書、杯子

演出內容:演桌很像是中學時期的木桌,表演者一開始在閱讀書寫,進行到一半開始打哈欠,於是無聊撕下一頁紙張,變成了一顆白球,接下來開始有節奏強烈的音樂出現,表演者將動作與音樂結合的相當契合,節奏快速的變出及消失白球,甚至還有變大顆,都在轉瞬之間完成,搭配音樂的橋段很容易調動觀眾的情緒。

第一段以白球為主要元素,第二段的物件開始更多元,筆、杯子、書、衣服都成為表演的元素,素材主要以「白、橘」為主,有白球變橘球,同時間橘杯也變白杯等,結尾是將衣服及書都變成橘色,然後最後再急促的鼓聲結束下往空中撒雪花。

觀後心得:這是近距離比賽最後一位的表演,以無口語純音樂的方式演出,欣賞下不太會有認知負荷的狀況,加上節奏強烈且洗腦,很容易留下印象,也讓近距離比賽有一個不錯的收尾。

這一套表演如果有看過 Lukas 演杯球的話,其實風格是非常接近的,我看表演者本身的 Instagram,應該以前有在那邊學習過。我蠻喜歡他設計的一些意外的效果,像是球進行到一半,發現居然杯子顏色也改變,或是好像失誤,其實是要設計另一個魔術效果,藉此創造出一些不同的觀賞體驗與驚奇感。

他也是這次比賽唯一一位舞台跟近距離都有參賽的選手,他舞台有拿到入圍資格,近距離不僅拿到資格,還拿到微型部門的亞軍。


圖片來源:FISM ASIA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