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各種科技魔術的精彩案例與經驗
活動|卡巴拉魔術大會 Kabbalah Magic Convention
主辦|Black Rose 1584
主講|Simon Pierro
時間|2022/05/29
官網|https://simonpierro.com
▌前言
過去曾花一段時間研究科技類魔術,當時研究的一位其中魔術師就是「Simon Pierro」,他最常使用的數位媒介是 iPad,近年也有使用線上視訊的方式進行魔術表演,是一位具有獨特性與前瞻性的魔術師。
不過我最早認識他是來自於他的「美國夢」舞台程序,故事性相當強烈,也曾獲得 2003 年 FISM 一般部門亞軍,是一段很耐看的經典表演。
今年他受到卡巴拉魔術大會邀請,分享一些對於科技魔術的觀點,雖然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左右,但是我覺得有不少的啟發性,於是撰寫了這一篇心得筆記,並整理一些他過去的相關背景,與大家分享。
他的 Youtube 頻道目前有三十多萬的訂閱者,有很多科技魔術與各方領域的結合,像是街頭魔術、郵輪演出、生活惡作劇、樂高展售員、表演給動物看等,有很多趣味的包裝巧思。
推薦閱讀:ifanr 访谈:德国魔术师 Simon Pierro — — 魔术、科技和 iPad
▌講者簡介
Simon Pierro(1978年10月2日,德國出生)是一名以科技表演聞名的魔術師,他是德國斯圖加特家族(MAGICstuttgART)的成員,曾於 2002 年獲得德國魔術圈(Magic Circle of Germany)的年度魔術師,並以一套美國夢的程序一舉拿下 FISM 2003 年一般部門亞軍,在 2004 年於拉斯維加斯獲得齊格菲與羅伊獎(Siegfried & Roy Award),同年也從商業管理以及工程學系畢業。
從 2008 年他開始表演一些科技類魔術,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平板魔術師」這個名號,他也是第一位被邀請到 Apple Store 演出的德國魔術師,流量最高的兩部平板魔術影片總和超過八千萬的點擊率,分別是「Preview on iOS 5」、「iPad Horror」,而他上《艾倫秀》的演出也有超過兩千萬的點擊率,比大部分上該節目的魔術師還多,今年也二度再上這個當初走紅的節目。
▌講座筆記
視訊魔術的分享
Simon 提及因為疫情的關係,這兩年魔術生態有了很大的轉變,迫使許多魔術師要轉往線上的形式,對他而言其實也是個契機,使魔術師開始思考一些新的可能性,也思考如何透過科技來強化魔術效果,以及科技能夠為我們帶來什麼?
Simon 分享觀點之前,先分享了一篇文章〈Renewing the Experience of Magic〉,這篇文章的作者為法國人 Younès Rharbaoui,作者並不是魔術師,但是有很不錯的洞見。文章內文將魔術分為「showmanship」及「engineering」,談討「前端」與「後端」的概念,以及現代魔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很精彩的文章。
Simon 提及自身的線上視訊表演,希望營造是在家中的氛圍,使用的表演物件對大家來說是有共鳴的,不僅是將舞台型表演的一切用鏡頭拍攝而已。
他相當推薦一本書《Video Chat Magic》,是由「Will Houstoun」以及「Steve Thompson」所寫,書中主要介紹視訊魔術的概念及實務,以及如何適應線上的想法、工具、建議,Simon 提及他所思考過的相關問題,幾乎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CGI 的魔術分享
此段主要分享對於剪輯魔術的一些案例與觀察,以及從小就對於影片剪輯有興趣,但是以前資源沒那麼豐富,現在透過網路可以了解運作的原理,講者推薦了 Zach King 以及 Kevin Parry,以及自身疫情期間也創作了一些剪輯魔術,是另一種很吸睛的說故事技巧。
AR & VR 的魔術分享
這個段落主要分享自身應用「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的一些案例,甚至還舉辦了一場 ‘Magicians In VR’ Event,意即成員都是透過 VR 的方式參與魔術大會。
最後分享這些都是一些新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產生一些新的創意,也讓我們學習如何透過這些工具,讓觀眾進入到我們的魔術世界,也提及魔術總是需要走在前端,並思考如何為觀眾帶來娛樂與驚奇。

▌Q & A 環節
問題一: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現代觀眾看到魔術時,可能會認為就是一種他沒見過的科技產品,透過它來完成的魔術效果,講者本身有結合科技產品的魔術,會怎麼去拿捏科技與魔術的比例?
回答一:
以德國人為例,他們寧可相信科技也不相信魔術,觀眾總會儘可能地找到一個解釋,像是使用綠幕、濾鏡等,因此即便你手法或方法再厲害,觀眾總會找到一個手法之外的解釋。
我們必須先意識到這個情況,與其與觀眾硬碰硬,不如從觀眾的想法去思考可以做些什麼?例如直接告訴觀眾我使用了綠幕,但是觀眾仍不知道怎麼做到的,這其實更像解謎,不是平常的魔術表演,但也是一種表現方式。
魔術這一兩年來絕對是個挑戰,但也因此激發出一些創意,講者接受這一切,並且也喜歡這一切,當然仍很期待能夠現場面對面的演出。
問題二:
對於魔術師使用 CGI 特效拍攝表演影片,對於這樣形式的呈現有甚麼看法?
回答二:
講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對觀眾誠實,他個人在疫情期間也創作了很多 CGI 類型的魔術影片,對他而言,他也很好奇可以怎麼運用這樣的形式,就像是另一種解謎一樣。他比較不喜歡的是其實使用 CGI 魔術,但是卻假裝是手法或真實的魔術表演。
問題三:
對於現代社交媒體上有許多快速、視覺型的魔術主流,對於這樣的文化有什麼想法?
回答三:
現代有很多魔術僅為了攫取觀眾的注意力,但是沒有太多實際的內容,這樣是無法造成好的魔術,講者還是比較喜歡有質感的魔術。
他舉例大衛考柏菲是最偉大的魔術師之一,拍攝了最精彩的電視魔術特輯,大衛花了大概兩至三年的時間,同時間沒有人這樣做,因此也造就了他的成功。
現代有一些魔術師的目標是增加訂閱或關注,因此發表了一些尚未成熟的魔術,世代的規則一直在改變,但是他個人是沒有很喜歡這種文化。
問題四:
對於在網路上破解魔術的看法?
回答四:
可以理解看破解影片就像速食一樣,會讓人想要一部接著一部,拍攝破解影片也很容易穩定的產出內容,因為不用花太多時間思考,只要拿別人的魔術就可以了。
這個議題不僅是破解的問題而已,甚至還包含抄襲的情況,講者也遇到有直接抄襲他整套程序的人,但是事前完全沒有詢問,終歸而言,他認為設計真正娛樂觀眾的魔術,比起抄襲、破解魔術來得好多了。
問題五:
有時候觀眾看到太神奇的魔術時,會將其歸類為特效的魔術,對此有什麼想法?
回答五:
講者提到他十年前的許多演出,現在都可以用科技辦到了,當觀眾還沒認知到你是魔術師的時候,將其歸類為特效其實是很常見的想法。
要創作出一個好魔術,除了想法之外,還包含道具、設計、執行等環節,至少也有好幾個星期,然後特效魔術影片可能只需要一天,因此如果以追求關注來說的話,影片的確會輕鬆許多,但是會陷入追尋演算法的迴圈。
因此講者相當讚賞持續創作、運用手法、經典魔術進行表演的魔術師,透過「真實」來娛樂大眾。
問題六:
魔術學習的方法相較其他領域來說較為落後,常常是透過書籍、口耳相傳等,講者使用的方法或呈現跟科技有很大的結合,想問講者對於魔術未來的走向有什麼想法?
回答六:
各種場域都需要不同類型的魔術,例如一些古典型的魔術表演,這些甚至完全不需要科技的方法,因此科技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對講者而言,僅僅是追隨自身熱情,他也想了解科技還能進化到什麼程度,因此他較少需要搜尋撲克牌、繩子相關的魔術資訊,而是去看最新的科技目錄,看能為自己帶來哪些啟發,而這樣的持續探索是不停歇的,因為現在看起來很厲害的魔術,也許兩年後就不神奇了,科技發展的相當快速。
問題七:
未來可能是元宇宙的世代,現實與虛擬的界線逐漸模糊,到那時候的魔術還會存在嗎?或是會用哪一種形式存在?
回答七:
講者過程有提到三部影視作品《一級玩家》、《全面啟動》、《黑鏡》,這些對未來的發展都有不少啟發性。
他認為元宇宙雖是趨勢,但是還不會那麼快到來,因為仍需要一個大躍進,他也不確定是否真的需要它,有時候模糊了現實虛擬界線,可能會迷失自己,也可能造成魔術不再那麼神奇,講者甚至不確定自己那時是否仍是魔術師了。
▌整體心得
這一場我是看主辦單位的回放影片來學習,有蠻多精采的資料及案例,使用與現代科技同步的形式來呈現魔術,有些雖仍屬實驗性的演出形式,但具有不少前瞻性的概念在裡頭,也試著不斷思考魔術在未來的可能性,以及魔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這樣的思維也讓我想起下方這部影片,是在某個魔術社群看見的,主要談論魔術與生活意義的連結,以魔術為主體的哲學探討,相當有意思,也放在此篇心得筆記中。
最近翻 G 的 2021 Lecture 講義,裡面提到一句話,我覺得很適合作為這個講座的總結,「魔術師已不站在科技的頂端,但必須站在最新資訊的頂端。」
June 24, 2022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魔術思維」相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