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線上教學的技術

20250124-24_

最小化技術需求,最大化教學效果

書名|線上教學的技術:快速上手的12堂必修課
作者|王永福
出版|商周出版
日期|2021/08/21

▌前言

最近疫情再度升溫,看到福哥在社群[1]免費分享這一本電子書,於是便下載下來閱讀。這是一本輕讀物,大約九十頁左右的書籍,可以針對個人需要的篇章去做延伸及思考,下方筆記擷取一些自身的收穫學習。

[1]台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

20250124-24_-1
點圖片可連結至原文

https://link.medium.com/IotrTfvReqb


▌學習筆記

一、事前準備

猶記得楊田林老師曾說過,好講師需要具備三力,分別是「行政力、教學力、引導力」,其實除了課程當下的教學以外,還有很多行政上的相關細節,才能將一堂課程運行的完善,我從福哥的書中也看到一些線上課前需注意的環節。

  • 備用聯絡管道(P.21):告知課前準備事項及提醒,也能即時處理臨時狀況的管道,像是斷線連不上、無法登入等。
  • 獨自測試設備的方法(P.18):個人測試分組可使用多設備、多帳號登入,像是手機、平板、電腦等,了解不同載體的畫面及環境,也可以用在監控線上課程的狀態。
  • 事前告知學員的準備事項(P.18、P.80):舉例提前準備好上課教具,福哥常使用白紙及粗筆,建議課前一天即可告知。需要開鏡頭互動的情境也可建議事前告知,能減少當下無人配合的尷尬情境。
  • 關於網速的概念(P.89):從技術規格來說,大部分會議軟體對網速都沒有太大需求,下載及上傳都大概 2-3 Mbps,一般的 4G 手機網絡速度大概介於 52-77 Mbps。這一個段落值得延伸學習,如何測試需求以及找出不穩定因子。
20250124-24_-2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二、教學心法

  • 精彩教學的核心(P.16):互動教學技術、分組團隊、遊戲化。
  • 最小化技術需求,最大化教學效果(P.43):這是整本書不斷貫穿的一句話,減少技術上的認知負荷,用最經典的教學手法,來提升線上的學習效果。
  • 釐清教學的本質(P.26、P.57):實體到線上需要一些轉換與適應,不過教學核心是一樣的,做教學之前先思考「如何做好教學」,再去思考如何運用不同的工具、配合不同的環境,進而做好「教學」這件事。
20250124-24_-3
Photo by Chris Montgomery on Unsplash

三、線上教學法應用

  • 講述法(P.33):最基本的教學手法,實體課程的肢體語言及聲音變化,經過線上之後容易打折扣,因此簡報的輔助就相當重要,建議學好簡報製作的視覺化技巧,而簡報時建議「講到才出現」,也避免過多花俏的動畫。
  • 問答法(P.34):可幫助學員聚焦和思考,可以思考如何讓學員願意主動「搶答」,可結合分組與遊戲化概念。如果是小班制五十人以內,建議可以鏡頭前舉起「真正的手」,不過一次只能對到一個人,不建議過度使用,問問題之前可以問自己:「問這個問題,期望學生有甚麼收穫?或是得到甚麼效果?」。
  • 選擇法、排序法(P.37):可多人同時參與,福哥使用白紙的方式來作答,可以有不同的問答變化,例如單選、複選、配對組合等。
  • 演練法(P.38):謹記三個原則「我說給你聽、我做給你看、讓你做做看」,福哥並沒有特別安排線上演練的流程,不過有將個別計分的流程透過演練法熟悉一次。
  • 影片法(P.41):時間建議不要太長,建議半分鐘至一分鐘切一個段落,也許是一個問答,或是老師的補充說明。播放前建議可以先告知待會注意的重點,後續提問會比較容易進行討論。播放一小段時,記得先核對聲音及畫面,避免過程大打折扣。
  • 分組法(P.51):分組討論會遇到一些情況,其一是進入討論室後就看不到簡報,第二要增加學員小組討論的動機,建議可以注意四個環節,分別是「題目呈現清楚、將討論寫在白紙、製造時間壓力、要求發表討論成果」。高級技巧是在小組討論室內移動,建議可以有兩個帳號,一個主持用,另一則為分身帳號。
  • 線上 PBL 應用(P.65):此處指的分別是「點數、獎勵、排行榜」,福哥搭配的是手寫記分板、Google表單排行榜、小組計算得分及簡易排行榜。建議課前通知可用圖文示範進行方式,課中遵循演練法再行操作,就不太會發生運作失常的狀況。
  • 優化小秘訣(P.73)開場影片及音樂(可用影音做課前提醒,每輪播一次後可與學員打招呼,如使用投影片輪播建議 7-8 秒再切換即可)、律定手勢(約定好特定手勢,例如 OK 手勢,可抓住學員注意力,並且建立無形的連結)、同步螢幕(多準備一個登入裝置,可了解實際上課的畫面)。
  • 邀請開鏡頭技巧(P.80):開鏡頭可提升專注力與學習效果,但有時當下邀請不易,福哥有提供幾種方法,分別是提前告知、上課前再提醒一次、課前大合照時機、教學活動設計、獎勵制度等。
20250124-24_-4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心得總結

從去年疫情至今,線上已然成為趨勢,自身也不斷思考線上的各種形式及可能性,某部分來說,我還蠻喜歡線上課程的形式,可以節省交通的時間,對部分課程來說,其實只要動機足夠,學習的效果是不會打折的,但是方便性卻提升許多。

線上對教學為職的老師來說,的確是一個衝擊及挑戰,但是只要克服過後,我認為對於教學會有不同維度的提升,包含傳達必須更為精準、節奏掌握必須更為靈敏、以及課程的分段更為細膩等,這都是我這一兩年來的個人收穫。

透過翻閱這本電子書,重新再思考一次教學的本質,我很喜歡裡面的核心理念「最小化技術需求,最大化教學效果」,因為我的學員有一半是大學生,另一半則為長輩,因此要針對受眾的屬性,選擇適合的線上教學模式!

May 22, 2022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閱讀分享相關的分享。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