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度 = 準備 x 同理 / 變數
我自己每日的工作就是帶活動及去演講,時常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年紀、族群、能力等,走遍全台灣幾乎每一個縣市,我歸納出一套公式,如果能夠依照裡面的重點調整,相信活動都能達到一定的品質與水準,並且提升學員的參與度,那公式就是「參與度 = 準備 x 同理 / 變數」!
首先第一個要件就是「準備」,這是講者自身的基本功,包含內容掌握、教材設計、流程安排、場地了解、行政溝通等,要不斷精進自己,並且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
再來第二個要件就是「同理」,對於學員的狀況要有所了解,以長者而言,可以設身處地理解長者的狀態,包含失智程度、機能退化、生活背景等,這樣才能選擇合適的活動難度、語速與互動方式,讓學員進入學習的心流。
最後一個要件就是「變數」,現場有時候會有臨時狀況,像是人數變動、環境干擾、能力落差、情緒狀態等,要盡量減少臨時的變數影響,才不會稀釋前面兩者的努力。
前面兩個能力可以在許多的課程中學習,這邊特別補充變數的部分,要減少變數造成的影響,可以從這幾個地方著手,分別有「情境模擬、備案思維、觀察訓練、臨場反應」。
減少變數影響的四個技巧
「情境模擬」就是多去思考可能遇到的狀況,例如長者拒絕活動、器材臨時不夠、有人提早做完等待之類的各種情境,多去假設並且思考一至三個解決方式,才不會臨時遇到時手足無措。
「備案思維」就是養成「一個活動有三個玩法」的習慣,遊戲太困難或簡單時可以及時調整、時間不夠或太長時可以如何精簡或延伸、長者注意力不集中時可以如何更改活動形式。
「觀察訓練」就是要時常「快速掃描場域」和「觀察學員狀態」,因為有時候事件不是突然出現,而是一點一滴的影響造成,如果能夠及早發現並應對,就更能夠避免難以收拾的情況,也可以練習將每次的觀察做紀錄並內化,就更能夠在未來靈活應對。
「臨場反應」需要一些經驗的累積,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也有一些心法可以參考,有時候遇到一些衝突事件,或一些臨時尷尬的窘境,要避免陷入窠臼,可以練習「語言轉化,幽默轉場」,但這時候情緒可能也會有一些波動,要注意自身「情緒先穩定,心態不慌張」,才能準確的處理當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