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活動為什麼重要?
我們經常在帶領活動時運用到各種認知遊戲,例如找不同、配對、記憶遊戲等等,但你是否曾思考過:這些活動的實際目的是什麼?對長輩真正有幫助嗎?
其實,這類活動在專業上被歸類為「認知介入(Cognitive Interventions)」,依照介入的目標與手法,目前常見的分類可分為三種:
✅認知刺激(Cognitive Stimulation)
✅認知訓練(Cognitive Training)
✅認知復健(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雖然名稱相似,三者在目標對象、設計邏輯與活動方式上其實截然不同。
掌握這三種模式,能讓我們不再只是「為了玩而玩」,而是真正讓活動對長輩的認知與生活產生意義與功能。
三種認知介入的核心特色
1️⃣ 認知刺激(Cognitive Stimulation, CS)
目標是活化大腦、促進情緒與互動,活動設計多偏向開放性與生活化,氣氛輕鬆,不強調對錯,素材往往結合五感刺激與懷舊元素,讓參與者在回憶與交流中,自然地動腦與互動。
活動優點:
• 引發長期記憶與情感連結
• 降低參與門檻與認知負荷
• 提升團體互動與口語表達
活動範例:猜老照片、老歌接唱、節慶討論、拍手遊戲、古早味點心享用
2️⃣ 認知訓練(Cognitive Training, CT)
著重針對特定認知功能進行系統性練習與強化,活動多為結構化設計,具備目標性、重複性與分級挑戰,類似「認知健身課」,適合輕度認知障礙或健康長者使用。
活動優點:
• 明確聚焦訓練目標
• 易觀察個案能力變化
• 強化儲備、延緩退化
活動範例:數字記憶遊戲、圖片排序、視覺追蹤任務、分類配對、推理規則邏輯
3️⃣ 認知復健(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CR)
核心在於「提升生活自主性」,即使能力下降,也能透過代償策略完成日常任務,強調個別化設計,並結合實際生活情境,透過內在策略(如分類、口訣)與外在輔助(如提示卡、記事本)來提升日常功能表現。
活動優點:
• 解決生活困難,提升生活自主性
• 教導代償策略,彌補功能落差
• 彈性設計內容,強調實用與持續性
活動範例:藥物與服用時間配對、出門準備順序演練、製作生活記事板、模擬購物流程、步驟拆解活動(如泡茶、煮麵)
同一活動,不同設計,就有不同價值
以配對遊戲為例,這個形式簡單又熟悉,只要針對素材選擇、引導方式與設計目標進行調整,就能靈活應用於三種認知介入中:
🔸 配對玩法一|認知刺激版本《懷舊圖卡配對趣》
• 素材:懷舊物品與用途圖卡
• 玩法:邊配對邊分享回憶與故事
• 重點:情感連結、口語互動、長期記憶
🔸 配對玩法二|認知訓練版本《記憶圖卡配對挑戰》
• 素材:蓋牌圖卡,圖案需配對
• 玩法:一次翻兩張,記憶位置並限時挑戰
• 重點:記憶力、注意力、視覺掃描
🔸 配對玩法三|認知復健版本《藥物配對小任務》
• 素材:藥品圖片與服藥時間卡
• 玩法:模擬服藥情境,搭配藥盒實際操作
• 重點:生活應用、時間管理、策略演練
適用族群怎麼分?
許多研究建議:
認知刺激適合失智症早中期,提升互動與參與感
認知訓練適合輕度認知障礙或健康長輩,提升功能
認知復健則適用於已有生活功能影響的個案,協助代償
不過在實際現場,我們也不讓這些分類變成帶領上的框架或限制。
除了去定義「他是哪一類型」,更重要的是:
• 他現在最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 他還保有什麼能力值得被看見?
• 怎樣的設計,最能讓他安心參與、從中受益?
每一位長輩都是獨一無二的,活動除了訓練認知之外,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陪伴。
認知介入的分類,幫助我們設計得更有方向,但不要被其侷限,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為長輩設計出「好參與、能動腦、幫助生活」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