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治療的五種面向

20250124-24_
我在《嘉惠啟智教養院》進行魔術公益表演。

首篇探討魔術與治療的範籌界定回顧文獻

前言

這應該是首篇以綜覽的方式來探討魔術與治療間的效益,原文參考自2016年愛思唯爾 (Elsevier) 期刊上的發表[1],原作者為醫學生 Micheal T. Lam、社工 Helen R. Lam 以及醫師 Lalit Chawla

雖然原先內文有一些制式的內容,但是我想揉合個人實務經驗以及他方資料來補充說明,讓內容能夠更在地化,也讓觀看的讀者們能夠就自己的優勢來進行「魔術輔療」。

【註】:這邊有提到「魔術治療」及「魔術輔療」,兩者的差異性其實是在於使用「治療」這個詞彙,通常是意指醫事人員或指受過核可單位培訓通過的專業師資,所以使用上還是有些差異性,而使用「輔療」也能夠減少一些爭議性。

20250124-24_-3
我在《福喜緣日間照顧中心》進行魔術治療。

主題內容

以下內容就五種分類分別進行描述及佐以圖文,雖然細分為五個項目,但其實彼此之間也會因為帶領者的目標,而有重疊交錯的可能性,不過未來讀者在於使用「魔術治療」這項媒介上,也能夠更確信自己的目標及助益。


一、治療性工具應用 (Occupational therapy or Physical therapy modality)

這也是文獻中最多參考依據的使用方式,即是職能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將「魔術」當作一種訓練的媒介,將復健的訓練目標融合於魔術當中,藉由魔術的趣味性增加學習動機,並透過「治療師」這樣的介入達到動作訓練、社交互動、口語表達等能力的提升。

文中有舉例不少研究來佐證益處,從孩童至長者皆有,像是有一篇研究[2]討論到透過魔術營隊的方式來訓練孩童,內容是透過高密集強度訓練的魔術訓練菜單,並將這些動作類化到生活當中,最後在營隊結束後的後測有92%的孩童患側手皆有進步,持續追蹤六個月下來,仍有86%的孩童仍然維持著當時進步的能力。

在國外推動的幾個重要單位有《Healing of Magic》、《Hocus Focus》、《Breathe Magic》、《Project Magic》等。

小結:其實這也是我執行的方向,因為我剛好身兼治療師以及魔術師,即使這麼多應用的族群個案,從自閉症至中風個案皆有,但我目前好像都尚未看到應用於失智症的文獻或資料,不過我實務經驗上還蠻常這樣運用的,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相關心得。

20250124-24_
中風個案透過魔術來復健,圖片取自於《Breathe Magic》。


二、臨床衛教 / 溝通技巧 (Clinical communication skill)

文獻中提到應用這個面向的想法是醫者透過魔術來降低患者焦慮及建立醫病關係,而特教老師透過某些魔術轉移注意力,進而降低孩童的焦慮或過動等症狀,並讓孩童藉由建立自信、改善人際互動。

文中也舉例不少將魔術當作衛教的工具來使用,讓平常認為枯燥乏味的醫學也能變得有趣,吸引大眾注意並且開始重視它。

小結:醫療從業者除了從事診斷或者治療外,與患者的醫病關係以及同情心也是很重要不可忽視的一環,而魔術也是一個很棒的媒介,從很多資料也可以發現「醫學」與「魔術」的連結性,不管是歷史脈絡抑或是醫病互動上等,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吧。


三、幽默治療 (Humor therapy)

幽默治療是一種獨特的治療手段,透過娛樂讓患者笑而降低壓力、情緒、不適感等,也讓患者能夠更有力量去面對自身疾病,比較像是我們常見公益表演的形式,但是比較精準的說法是指表演的人員有受過一些培訓,對於患者的能力以及禁忌都能夠了解,因而更能對症下藥的進行演出。

文中舉例的單位是Open Heart Magic,一個專門表演給住院孩童的單位[2],參與的魔術師都接受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認識那些特殊孩童的病史背景後,才會正式上場為癌童進行演出。

小結: 醫學中常說笑能夠分泌腦內啡,進而保持愉悅並穩定情緒,有句話是「笑是最好的良藥」,也正好符合這樣的治療媒介,在台灣據我所知類似的組織有「關懷小丑協會」、「紅鼻子醫生」。

20250124-24_
「Open Heart Magic」到癌童病床進行魔術表演。


四、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文中提到有兩篇資料將魔術當作心理治療的介入方式,它將魔術應用在有憂鬱傾向的個案身上[3],後測結果發現他們透過學習魔術這項技藝,對於「自尊」都有進步,也與治療師也更多的連結性,這說明了未來遇到有社交障礙跡象的個案,不妨可以透過魔術幫助他們產生社交的技巧與契機。

小結:魔術是一門神奇的領域,它的特色之一是資訊不對稱,而有時成就感獲得來源在於知與不知,因為個案時常都是需要幫助的族群,常會自認為沒有用處,而透過魔術則開始有了一些化學變化,他們可以感受到這是只有自己會的技能,當表演成功後也能得到更大的成就感。

20250124-24_-1
Breathe Magic for Mental Health
20250124-24_-1
我在《伊甸基金會》帶領身心障礙上台演出。

五、精細動作訓練 (Dexterity training)

最後一個論點其實它是提到一位醫生的傳記[4],那位手術科醫師認為動手術就像表演魔術,所以他時常將透過練習魔術來訓練自己的精細動作,這篇論點其實是想要講述除了個案能夠透過魔術得到幫助,醫者本身也可以透過魔術得到一些優點。

小結:雖然第五個論點的描述比較短,但是他提供的方向蠻有趣的,用換位來思考魔術的價值,從醫者可以在魔術中得到的優點來發想,也是未來值得思索的方向。其實我曾經於大一時期將手指肌腱給弄斷,後來使用副木休息半年,當最後能夠拆開副木後,我的手指頭已經變得萎縮以及僵硬,當時也是靠練習魔術幫助自己復健回來的。

20250124-24_-2
我之前於《Ted x FJU》分享手指肌腱斷掉的心路歷程

結語

這是少數以魔術來思考應用於治療上益處的文獻,要能夠蒐集到這些資料並不容易,因為有些資料必須從絕版的魔術雜誌中去取得,如果並非魔術相關領域的人來說實屬難事。

作者還提到一個論點蠻有意思的與大家分享,就是或許未來可以透過魔術「轉移注意力」的技巧來幫助緩解的病人「痛」,因為痛是沒有絕對值的度量衡方式,也是相當主觀的評估,期待未來能夠透過這樣的媒介來幫助個案。

最後鼓勵想要使用「魔術輔療」的朋友們,可以從這幾個方向來思考,自己要透過「魔術輔療」來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並了解你想運用的族群背景,也能夠更有效的幫助他人,如果未來你有甚麼相關問題想要討論,也歡迎留言或私訊我唷。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魔術治療相關的分享。

延伸閱讀

[1]Lam M, Lam HR, Chawla L. 2017. Application of magic in healthcare: a scoping review.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26:511

[2]D. Green, M. Schertz, A.M. Gordon, A. Moore, T. Schejter Margalit, Y. Farquharson, et al., A multi-site study of functional outcomes following a themed approach to hand-arm bimanual intensive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hemiplegia, Dev. Med. Child. Neurol. 55 (6) (2013) 527–533.

[3]D. Levin, Magic arts counseling: the tricks of illusion as intervention, Ga. Sch. Counserlors Assoc. J. 13 (2006) 14–23.

[4]M.F. Freshwater, Millard the magician, J. Plastic, Reconstr. Aesthetic Surg. JPRAS 64 (12) (2011) 1731–1733.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