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莊園、十個角色,難以說破的四角關係、不滿現狀的抱怨、擁抱夢想與面對現實的抉擇,日常生活中交織的幽默與哀愁
主演|臺大戲劇系
時間|2023/05/18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座位|自由入座
費用|預售票 1200 元
▌節目介紹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2023學期製作《海鷗》
人生海海˙鷗了解
不就家庭、生活、事業和愛情
Q. 下列何者是你的生活寫照?
(A) 他愛我,他不愛我……
(B) 我在為我的生活服喪。
(C) 我得趁我爸回來前趕回去!
(D) 這是我的夢想!但永遠不可能會實現。
契訶夫:想不到吧,以上皆是喔。
一齣描述了生活、家庭、事業和愛情的四幕喜劇,契訶夫筆下的《海鷗》將人生的各種考驗穿插進複雜的角色關係中,每位角色在自己的人生定位裡,奮力追求各自的渴望與目標。一個莊園、十個角色,難以說破的四角關係、不滿現狀的抱怨、擁抱夢想與面對現實的抉擇,日常生活中交織的幽默與哀愁,如同一面鏡子般映射著你我,透過劇中的角色,重新詮釋不一樣的人生體驗,找到屬於自己的「海鷗」。
來劇場……露營?開箱?找自己?
經典文學中的藕斷絲連 vs 快刀斬亂麻的製作團隊
這是一次融合經典與在地的超級挑戰!由劇場編導宋厚寬帶領臺大戲劇學系師生共同推出在地版《海鷗》,人物過起了露營生活,不只將戶外野營場地在三面式舞台上原汁原味呈現,更是臺大遊心劇場開箱系列的首檔戲劇演出作品!
多一點衝動是大灑狗血的八點檔,少一點幽默就成了太文藝的三廳電影,有著草地瑜珈、湖邊野釣、滋滋作響BBQ的《海鷗》則一切都好說好說。
生活不就是這樣?開心就笑、難過就哭,窮人也要快樂、無病也要呻吟!
在劇中找到屬於你的生命態度,看完戲,繼續在人生的路上走下去 !




▌原劇作家—安東・契訶夫(1860–1904)
俄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
成長於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商人家庭,
在莫斯科大學學醫期間,開始進行短篇小說創作。
在進行了近十年的創作後,契訶夫已經在俄國文壇獲得盛讚。著名的短篇小說《變色龍》即書寫於這一階段。此時的契訶夫專注於描寫現實生活細節,並開始表現出對受壓迫者的關心,對底層人物的同情及對貴族階級的諷刺,情節性不強,但語言幽默辛辣。
1887 年後,契訶夫開始同時書寫小說與劇本。烏克蘭東部與庫頁島的旅行使他對俄國地獄般的底層生活有了全新了解,並創作出《六號病房》、《決鬥》等小說。此階段契訶夫的語言轉變為樸實而細緻,對俄國社會黑暗面的剖析更加深刻而具體,對政治的批判更加尖銳。
1895 年,契訶夫完成了《海鷗》。首演的失敗一度挫敗契訶夫對劇本的創作欲,但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相遇讓他看到了戲劇的新方向,後來陸續演出了《凡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此時的契訶夫,風格已不再止於寫實主義的社會批判或自然主義的生活描繪,而是融入了印象派、象徵主義等藝術風格,進而以其對俄國數十年的細緻觀察,構建出了全景式的社會畫像。
▌關於劇本
「你的戲事件很少,只是一直在講話。」
這是《海鷗》少女妮娜對於劇中年輕作家所做的評論,也是許多人對契訶夫作品的第一印象。
《海鷗》是契訶夫寫於 1895 年的劇本,劇中沒有一個完整具體的事件,眾生喧嘩嘈雜,上下階層的人物相混在一起,都市文明與鄉村自然景觀交會,所有氣息瀰漫在一塊,一方面在戲裡營造出了完整的生活,一方面呈現出了戲外十九世紀俄羅斯在政治經濟上充滿動盪、社會上產生變革、人民心理上對生活滿懷不安和焦慮的景況。
或許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這樣的寫照貼切地描述了長久以來《海鷗》究竟是悲是喜的論題。最初,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把戲導成了悲劇,契訶夫一再提醒:「我寫的是喜劇!」爾後一百多年下來,在世界的舞台上,諸多導演以不同形式和語言,將劇本轉化成了多采多姿的面貌,或寫實,或怪誕,或簡潔,或典雅。
例如,俄國導演布圖索夫以強烈的聲光和激烈的肢體,打破了舞台幻覺,加重了狂歡場面;冰島雷克雅維克城市劇場的版本中,地點放到了冰島的湖邊度假屋,以獨特角度探索人性的同時,也揭櫫當地藝術審查的問題;日本導演熊林弘高使用一排椅子供演員就坐,時而進入情境,時而保持中性,所有親密互動皆被放大;臺灣的臺南人劇團則是將背景移至日治時期,以臺語重新改寫,帶出了濃濃的懷舊氛圍。
今天,在宋厚寬導演的詮釋下,《海鷗》飛到了當代臺灣的山莊露營地。就讓我們好好隨著這隻海鷗,一同凝視劇中人們的歡欣與悲苦。

▌觀後心得
這幾年陸續看了一些的劇場作品,但這是我第一次欣賞戲劇系製作的學期舞台劇,也是第一次到「遊心劇場」,劇場空間及舞台設計都蠻驚豔的,作品設定的場景為山莊露營地,現場就真的創造出一個有水的湖泊,也有因應劇情製造出下雨的舞台效果,是非常細緻的佈景設計。
演出的演員主要都是戲劇系學生,表演欣賞起來帶有青春感,很多橋段都表現的幽默且有記憶點,但是感情類的戲碼或肢體,收放都比較難完全拿捏,可能因為彼此是同學關係,較難以完全投入,比較容易造成部分出戲的狀況。
這次的劇本出自於契訶夫的《海鷗》,來自於一百年前的創作,我之前沒看過原著劇本,其實平時也不大會去看這樣的劇本書,大部分都是欣賞劇團重新改編演繹的在地化版本,引發興趣之後才會想去翻經典原著,就像之前欣賞的莎士比亞改編作品,台南人劇團的《第十二夜》以及屏風表演班的《莎姆雷特》。
這個作品總共有十個角色,原先設定場景為莊園,這次改版來到了山莊露營地,在一個封閉式的空間,角色間透過對談建構了整個作品,使用相當現代與在地化的口語,劇本設定沒有特定的主角,就像現實生活當中,也不太會有所謂的「主角」,但不同角色的不同狀況,相信總有幾位會比較有自身的代入感。
當下看完作品時,覺得有些情節還沒釐清,會有種嘎然而止的狀況,雖然原作定調為喜劇,但是最後角色自殺的結尾,還是有一些情緒上的衝突感,整體感受有種淡淡憂愁的幽微感。這部作品不太容易馬上看懂,後續透過事後慢慢回想與搜索,才能逐漸理解其中的一些意涵,不過這個探索的過程是很迷人的,也是了解重讀經典的魅力之一。


延伸閱讀:
契訶夫《海鷗》書評:不是去想而是去做,不是去演而是去活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上
May 21, 2023
謝謝你的閱讀!我是鄭凱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魔術師/簡報老師。
喜歡研究不同領域的美好事物,誠摯邀請一同交流學習!📒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1下--------給我一點鼓勵。
👏2~10下-----文章對你有幫助。
👏50下-------有興趣看「觀劇心得」相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