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法國魔術師 David Stone 台灣專場》魔術秀觀後感

這次的演出約七十分鐘,全程由專業魔術師 G 擔任翻譯。節目的核心元素包含紙牌、香檳、充電線、釘子與戒指,其中紙牌佔了六至七成,仍是主要表演項目。他也常設計與觀眾借牌的環節,以降低觀眾對道具造假的疑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紙牌效果並不僅限於紙牌本身,而是搭配多樣物件來增加畫面的豐富度與觀賞性,例如皮夾與信封、牌盒與橡皮筋、水桶與塑膠袋、紙袋與檸檬等。此外,他還穿插使用剪刀、簽名筆、保險套等輔助道具,並在其中巧妙融入具有「大衛風格」的笑點(gag),讓整體表演更具娛樂性。

活動資訊
主辦|簡子製造
時間|2025/09/14 19:30–21:0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17號
場館|台北市政府青年局六樓國際會議廳
座位|9–4
費用|四人團報價 999 元

觀後心得

睽違八年,再度登台

我上一次看到 David Stone,是在今年 FISM 的近距離嘉賓秀,他當時表演的節目是《戒指失蹤記》(Ring in Tennis Ball Routine)。如果再往前追溯,則是 2017 年他來到台灣舉辦專場演出與講座,整體來說,那次的行程也和這次相當接近,因此可以說是睽違八年再次造訪台灣。

以下我會提及一些表演內容,大家可自行斟酌是否要閱讀。這麼做有兩個目的:其一是作為未來的輔助記憶,因為八年前的演出並未留下完整紀錄,如今我已大多遺忘,若日後他再度來台,便能有所比對;其二是便於理解,單純討論而不交代部分節目細節,容易使重點與核心概念難以理解。此外,他這次的表演中,其實已有不少內容收錄在 2019 年的 Penguin Live 講座,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前往參考。

紙牌之外,物件讓畫面更豐富

這次的演出約七十分鐘,全程由專業魔術師 G 擔任翻譯。節目的核心元素包含紙牌、香檳、充電線、釘子與戒指,其中紙牌佔了六至七成,仍是主要表演項目。他也常設計與觀眾借牌的環節,以降低觀眾對道具造假的疑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紙牌效果並不僅限於紙牌本身,而是搭配多樣物件來增加畫面的豐富度與觀賞性,例如皮夾與信封、牌盒與橡皮筋、水桶與塑膠袋、紙袋與檸檬等。此外,他還穿插使用剪刀、簽名筆、保險套等輔助道具,並在其中巧妙融入具有「大衛風格」的笑點(gag),讓整體表演更具娛樂性。

除了紙牌之外,他還運用了充電線表演類似「剪繩還原」的效果,但並未使用剪刀,而是透過拔起與接合的方式來演繹。他解說時以「外出旅遊時可隨意調整長短」作為情境鋪陳,並展示能將拔起的線與插頭重新接合,最終的高潮效果是竟能真的為手機充電,而且是透過將插頭插入觀眾腋下完成,營造出荒誕又神奇的結尾。

另外,他也表演了高張力的危險類型節目──拍釘子(Smash and Stab),這類效果通常以緊張氛圍為主,但經過他的演繹,不僅保有緊張感,還加入了大量笑料,他在觀眾選擇的過程中給予極大自由,不會讓人感覺到刻意的引導台詞,而在實際拍下的瞬間果斷直接、動作俐落,讓節奏緊湊卻不失娛樂性,這樣的設計也使整場表演在紙牌效果為主體之餘,能夠透過不同型態的節目達到節奏轉換,減少觀眾因紙牌過多而產生專注力下降的情況。

從反覆到反差,再到圈內梗的幽默網

整體而言,他的秀除了魔術本身的神奇度高之外,也充滿了大量笑點。其中不少屬於反覆梗(Running Gag),這些笑點會在不同時機點不斷重現,但他運用的反覆梗並非單線發展,而是多線並行,在不同魔術流程中交錯出現,每一條線的出現頻率與次數各不相同,往往時機出奇不意。這些反覆元素不僅包含笑點,也涵蓋重複的魔術效果──笑點方面,例如他多次營造「剪刀或美工刀誤插到腳」的橋段;效果方面,則像是反覆突然變出香檳。

此外,他也擅長故弄玄虛與反差設計,在鋪陳後創造觀眾預期落差,特別是在最後一個節目《戒指失蹤記》(Ring in Tennis Ball Routine)中,更是結合了多重反差與效果轉折,帶來層層遞進的驚奇。

他也相當喜歡運用魔術師的內梗(Inside Joke),因此在魔術師眾多的場合往往能引起強烈迴響,他使用的頻率其實相當高,其中少部分一般觀眾能感受,但有些梗則只有圈內人才能產生較大的共鳴,這時候笑點就會分成兩種層次,圈外的人只能感受表層幽默,圈內人則是專業共鳴。

若希望讓更多觀眾都能理解,仍必須透過更完整的鋪陳(Build-up)來建立認知,例如「氣球爆破變出香檳」的橋段,若開場先表演一次成功的氣球爆破變香檳,第二次再故意「失敗」,改成將氣球踩破後直接拿出香檳,就更能讓圈外觀眾感受到兩者差異,又或者在第二次爆破時,連夾器也被一起扯出來,再以誇張的動作將其放回,這類設計都能增加觀眾的理解與笑點的發酵。

另一個案例是,他在黑板預言中加入「404 Not Found」的字樣,營造科技道具失靈的橋段,然而在沒有前提鋪陳的情況下,一般觀眾可能較難體會其中的幽默。

抽換節目容易,串起脈絡更難

單看每一個節目,本身都具備良好的細節與效果,但當這些段落被組合成一場完整演出時,就會面臨取捨的課題。這類型的魔術演出往往以固定主軸為基礎,再透過抽換部分節目內容來做變化;因此,在抽換之際是否思考過銜接與串連,便成為影響整體流暢度的關鍵。若能妥善設計過渡與呼應,不僅能提升觀賞體驗,更能在後段逐步累積張力,最終帶來更突出的加成效果。

然而,就這次的演出而言,雖然各段落各自皆有亮點,但在串聯上稍顯力有未逮,使得整體加成的潛能未能盡然展現。

當能量、語言與空間成為挑戰

上述是我個人觀察到的亮點與解析,但這場演出我認為也有三個劣勢。

首先,可以明顯感受到大衛略顯疲憊,他的能量狀態與我近期在 FISM 所見時有明顯落差。我推測這與時差有關,因為他當天早上才抵達台灣,下午便直接登台,這樣的疲累不僅影響了表演張力,也使部分效果打折扣;當表演需要轉折時,若能量不足,一般觀眾甚至會覺得節奏拖沓而不夠俐落。

第二點是翻譯對節奏的影響。大衛早年長期在餐廳沿桌演出,他的許多梗原本就設計得短促直接,但若需加上翻譯,節奏就會被拉長,有時甚至錯過了笑點爆發的最佳時機。不過我認為魔術師 G 翻譯水準是很高的,兼具魔術知識與口譯能力,幾乎可說是國內頂尖,並且以「簡子製造」每月邀請外國魔術師的規劃來看,翻譯是必要的,因為演出明顯希望以「出圈」為目標,現場確實也吸引了不少網紅與親子觀眾,翻譯能有效讓不同族群理解演出的內容。

第三點則是場地限制。由於舞台高度的關係,大部分演出都發生在舞台下方與第一排觀眾之間的走道。空間不大,導致表演者的動作張力受到一定侷限;加上部分段落仍需走上舞台,迴轉與上下階梯的動線也使得流暢度略受影響,讓觀眾隱約感受到一點不連貫。

整體而言,這仍是一場具備娛樂性且值得品味的演出。它不僅展現了如何在魔術流程中加入笑點,還透過反覆梗(Running Gag)來強化記憶點,並靈活運用了大量的注意力引導(Misdirection)技巧,讓觀眾在驚奇與笑聲間不斷切換。

圖片來源:攝影師翁得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