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主辦|Masters of Magic
時間|2025/07/15 09:00–10:00
地點|Lingotto Congress Center
場館|Auditorium Main Theatre
座位|自由入席
費用|一般票 872 歐元
官網|https://www.fismitaly2025.com/
前言
Armando Lucero 是我這次 FISM 之旅最期待的表演者之一。據我所知,他從未在台灣表演或開過講座,因此我格外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講座安排在早上九點,很慶幸自己沒有睡過頭,僅僅一個小時,他就以極其精準且實務的方式,深入講解魔術中的心理學——特別是如何操控觀眾的注意力與記憶,他運用最常見的紙牌與硬幣作為例子,逐步揭示每個動作背後的心理原理,讓同樣的魔術顯得更不可思議,講座非常精彩,最後全場觀眾自發起立鼓掌,向他致上最高敬意。
注意力轉移三部曲
他將魔術中的關鍵動作分為三個階段來思考:預先佈局、執行手法、消除痕跡。當這三個階段都被縝密設計、環環相扣時,觀眾幾乎難以逆向推理出秘密,反而會因為完整的結構與流暢的節奏,而感受到更強烈的魔術震撼。
一、預先佈局:在懷疑前建立信任
首先第一個階段是「預先佈局」,這時候要做的,是管理觀眾的第一印象、植入公平的種子,並創造注意力下降的時機。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得了解觀眾一開始的心理狀態——當一場魔術剛開始時,觀眾往往抱持著高度的戒心與期待,他們預期魔術師會耍花招或使用某些手法,因此開場的關鍵在於展現出「完全的公平」。
舉例來說,表演硬幣魔術時,當魔術師第一次將硬幣交到另一隻手中,可以醞釀停頓一拍,這時候部分觀眾會懷疑:「是不是沒放進去?」此時再打開手,展示真的在裡面,便能立即化解懷疑;又例如表演「四幣集合」(Coin Matrix)時,將牌一張張公平地蓋住硬幣,接著輕鬆地說:「我現在要讓一枚硬幣變過去,然後又變回來。」這句話除了是幽默的台詞外,也同時在暗示魔術師的動作是公正且坦率的,就在觀眾笑出來、注意力略為下降的時刻,魔術師也獲得了更多操作的空間。
因此,「預先佈局」的核心,就是魔術師先將硬幣真實地放入手中,以建立「公平」的初始印象,接著稍作停頓,讓觀眾的心理效應自然發酵,在這段等待的時間裡,多疑的觀眾會開始產生懷疑,而這正是魔術師進行「消除懷疑」動作的時機。舉例來說,魔術師可能若無其事地捲起袖子,或自然地展示雙手空無一物,看似隨意,卻能在無意之間消除觀眾的疑慮。
二、執行手法:運用大腦的天生機制
接下來第二個階段是「執行手法」,這裡所說的手法,指的是魔術中真正的秘密核心。它必須在觀眾注意力下降的時刻執行,這並非單純的「聲東擊西」,而是運用了大腦的認知機制,人類大腦天生會被「移動、新奇或突兀的變化」吸引,因此魔術師要善用這個特性來設計動作,讓手法發生得隱蔽又合理。
其中一種常見的做法,是運用語言轉移觀眾的焦點,或設計出一個具有「合理性」的動作時機,用來掩飾關鍵的秘密。例如在完成某個 X 翻之後,為什麼要再翻回去?若只是重複同樣的動作,觀眾可能會起疑;但若魔術師事先設定一個明確的理由——例如「我要用牌盒壓住牌」——那麼這個翻回去的動作就變得自然且必要。同時,當魔術師拿起牌盒這個更有意義的動作出現時,大腦的注意力就會自動被轉移,忽略掉前一個動作中真正關鍵的手法。
三、消除痕跡:留下奇蹟,抹去線索
最後第三個階段是「消除痕跡」。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抹去觀眾心中所有通往秘密的線索。魔術師的目標,是讓觀眾能「記得」(Remember)整個魔術的敘事與效果,但卻無法「回憶」(Recall)出導致奇蹟發生的具體手法或微妙動作。換句話說,他們能描述發生了什麼,卻無法說出是怎麼發生的。
以「矩陣魔術」為例,即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硬幣上,而非紙牌本身,紙牌的移動與覆蓋動作依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認知。這時候,魔術師便能運用前述的各種注意力引導技巧,巧妙地切斷觀眾的思考路徑,使他們即便想回頭推敲,也找不到任何連貫的線索。
因此,「消除痕跡」並不是單一階段的行為,而是一個貫穿全程的心理設計。它與「預先佈局」與「執行手法」相互交織、重疊運用,透過這三個階段的整體結構,魔術的秘密被隱藏得更加深層與自然,彷彿一切本就該如此。最終觀眾不再試圖找出答案,而是被引向一種純粹的魔術感受。
牛頓擺的動作設計原理
牛頓擺是一個經典的碰撞球裝置,同時展現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他以此比喻動作應該呈現出類似的連續動線——中間沒有任何停頓。這樣流暢、穩定的動作不會吸引觀眾的注意,因為它避免了在關鍵時刻讓觀眾察覺到「秘密行動」或注意到「髒手」異樣。
許多魔術師在進行硬幣轉移時,會讓手部出現輕微的彈跳動作,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樣看起來比較自然,但他指出,自然並不一定等於好,彈跳的動作往往會引起觀眾的注意,而真正理想的狀態,是讓「髒手」完全不被察覺,甚至讓觀眾因為被更重要的資訊吸引,而忽略過程中的細節。最終,他們記住的只會是魔術的敘事與效果,而非手法的軌跡。
在講座中,他運用了許多經典魔術與手法,細緻地說明自己對動作設計的見解。整體內容極為縝密、充滿細節,資訊量與含金量都非常高,要真正參透並靈活運用這些概念,仍需要時間去體會與練習。
研習會中的三個故事
這些故事都出現在觀眾提問的環節中,他不會直接告訴大家「該怎麼做才更好」,而是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與實驗,說明他認為「哪樣做可能會更理想」。有時,他甚至會坦承自己尚未嘗試過某種做法,並表示未來想親自實驗看看,驗證觀眾反應是否有所差異,你能感受到,他對魔術與思考的琢磨從未停歇,並且以嚴謹的態度分享那些真正實際打磨過的技巧。
一、觀眾要求要在硬幣簽名
他有一個效果是使用兩張牌和一枚硬幣。有次在魔術大會上,有位觀眾說:「我完全不知道你是怎麼做到的,但你可以讓硬幣簽名嗎?」他心想,雖然從來沒這樣試過,但理論上應該做得到,於是他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讓觀眾在硬幣上簽名。
再次演出後,全場果然爆出更大的歡呼聲,他一度覺得,也許這樣的做法確實更好——直到那位觀眾說出一句話:「哇,太厲害了——現在我知道你不是怎麼做的了。」
這句話讓他恍然大悟,當你在魔術中加入「簽名」這樣明確的標記時,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被引導到特定線索上,這雖然強化了真實感,卻也可能限制觀眾的想像,甚至幫助他們排除某些可能的手法。最終,簽名反而成為一種「干擾」,分散了他們對魔術本身敘事與情感的關注。
二、在餐廳遇到觀眾要求變魔術
現場有觀眾問到:「如果沒有桌面時,你會怎麼演出?」
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提出,是因為他分享的許多招式都與桌面有關,觀眾也好奇他如何在不同場景中應對。他提到,自己是以近距離魔術為主的表演者,因此若是正式演出,仍會盡量選擇接近劇場形式的空間,不過在真實的社交情境中,確實可能遇到各種突發的場合。
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和家人、魔術朋友一起用餐,席間大家玩得非常熱絡,隔壁桌注意到這個情景後,因此當他從洗手間回來時,對方便開口問他:「可以過來變個魔術給我們看嗎?」,有點像是被臨時點名,要負責現場逗樂眾人的情境。
他沒有立刻表演,而是先微笑著伸出手:「嗨,很高興認識你們。」這一句反而讓對方有些意外,接著他補上一句:「我很樂意為你們表演魔術,但希望你們也能有一點配合。」他向對方解釋:「你們現在正在吃飯,我不想打擾,我就在那邊,等你們準備好了,再過來找我。」
他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作為一個測試,了解對方當下的狀況,同時也傳遞出一些訊息,他不是隨意的遵從任何的要求,再來是讓觀眾自然地尊重他。
他又分享了另一次在咖啡廳的經驗,那天他安靜地坐著,用電腦工作,桌上放著一副牌與幾枚硬幣。這時,一位男性帶著兩個小孩走了進來,似乎注意到了那些物品,便興奮地喊道:「孩子們快看,那邊有個魔術師!」說著便帶著孩子朝他走去。
他沒有被突如其來的要求弄得手足無措,反而主動站起來微笑說:「你好。」男子有點意外,但仍上前詢問一些問題,他巧妙地以引導的方式回應,逐步將話題轉向自己想談的方向。當男子問道:「所以你是魔術師嗎?」他回答:「是但也不是,現在我更像是一位『感知工程師』(Perceptual Engineer)。」男子愣了一下,好奇地追問:「那是什麼意思?」
於是他順勢展開這個主題,並不是要炫耀自己,而是要讓對方認真聽、認知到自身專業的深度,最後他微笑著說:「我很想為你表演魔術,但我現在正忙著寫一篇關於感知工程的文章。」男子與孩子聽後並未離開,而是在附近找了個座位坐下,大約二十分鐘後,他轉頭問:「你們準備好看魔術了嗎?」
於是他把電腦轉向對方,播放自己上電視節目的片段。那一刻,對方透過螢幕看見了另一個世界——不再只是咖啡廳裡的一個人,而是一位真正「上過電視的魔術師」。透過這樣的互動,他讓原本隨性的聊天場景,轉變成一種專業的氛圍,也讓對方自然地對他多了一份尊重。
三、太太對他說的話
有一次,他買了一大盒雙面牌,其實並沒有打算放進演出,只是想拿來把玩,後來他太太把那些雙面牌撕掉了,他驚訝地問:「妳在做什麼?」她淡淡地說:「你比這個更好,你不需要它們。」
他笑著說,其實身為魔術師,我們常覺得外界不懂我們的價值。但事實上,魔術所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完全可以與任何大學的心理學相媲美,我怎麼知道呢?因為我曾和科學家交流過,他們對魔術中展現的認知理解與心理觀察感到驚嘆,甚至還沒觸及我們所探索的深度,因此魔術絕對是一門深入的科學。
他也提到,小時候常被人嘲笑:「魔術很愚蠢。」但他始終將魔術視為一種藝術,全心熱愛,只是並不多人能這樣看待。有一次他練習魔術整整四個多小時,太太在另一個房間問:「你在做什麼?」他有些緊張地回答:「就……在玩魔術啦。」那語氣彷彿讓他又回到童年,被質疑、被輕視的那一刻。
太太走進房間,直直地看著他。他問:「怎麼了嗎?」她說:「我不想再聽你這樣講話,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看看你多努力——你和貝多芬、愛因斯坦、梵谷沒有不同。」她並不是在談天賦或天才,而是在說「熱情與努力」,她接著說:「你努力的方式和他們一樣,別再自我貶低了,你應該抬頭挺胸走出去,為自己感到驕傲。」
他最後說,我把這句話也送給現場每一位魔術師——
如果有一天你感到低落,記得你在魔術中投入的熱情與價值。
走出去,說出來,為此感到驕傲吧。
結語
其實我在文中只是簡單提到每個概念的大致定義,實際上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許多縝密而具體的策略,內容非常精彩,幾乎可以套用到各種類型的魔術之中。
雖然整場講座只有短短一個小時,但能深刻感受到他對魔術的理解極為深厚,即便只是講述一個小故事,也能讓人從中獲得啟發。一個小時幾乎沒有多餘的片刻,每一句話都切中核心,紮實得讓人完全捨不得分神,真切感受到大師的風範與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