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主辦|Masters of Magic
時間|2025/07/15 14:00–19:30
地點|Lingotto Congress Center
場館|Stage Competition Theatre
座位|自由入席
費用|一般票 872 歐元
官網|https://www.fismitaly2025.com/
參賽者一|Alexander Krist(棄賽)
參賽者二|Anson Lee(領結出牌)
代表地區:台灣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領結、牌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摘下領結作為開場,隨即展開一連串出牌魔術,其中不乏自創的經典招式,直到第三段高潮處出現彩色大牌,最後再將撲克牌變回領結,形成首尾呼應的經典結構。
整體程序可大致劃分為三段:「快、慢、快」。與以往相比,本次第二、第三段的改動較為明顯,差異不在招式本身,而是體現在音樂節奏與展示風格上,特別是在第三段,音樂會於某些效果出現前先行鋪陳,營造情緒再釋放出魔術效果,相較於以往節奏明快、精準到位的風格,這次的演出更偏向舞台上的鬆弛感,並強調與觀眾的情緒連結。
觀後心得:這次比賽出現了一個意外插曲——原定的第一位參賽者臨時缺席,因此小當家是臨時被安排上場,從整體氣場來看,我感覺多少有受到了一些影響,不過仍帶來不錯的迴響。
回到演出內容本身,對於這次的改動,我目前還不太習慣,也有可能是表演仍在測試與觀眾的連結方式,因此整體尚未完全穩定。第一段與第三段的氛圍落差較大:第一段延續一貫精準俐落的風格,而第三段則轉為較鬆弛、與觀眾更有互動的取向,這份連結主要透過眼神與肢體動作,建立起一條與觀眾無形的線。
不過,第三段在某些偷取道具的時刻略顯明顯,稍微影響了觀賞的流暢性,整體而言,出牌手法依然純熟、賞心悅目,期待未來能看見這種新風格持續進化的版本。

參賽者三|Read Chang(福爾摩斯)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第五名)
核心元素:煙、書、懷錶、時鐘
演出內容:本次演出以「時間」為主題,魔術師以「偵探」的角色形象登場,許多展示動作與角色設定相互呼應、十分契合。魔術效果的呈現也巧妙結合了與時間相關的音效,例如敲鐘聲、時鐘滴答聲,並搭配煙霧的動態流動,營造出濃厚的魔幻氛圍。
與上次在 FISM ASIA 相比,本次表演有幾處改動,例如,時鐘旋轉漂浮時,會先短暫停留於空中,隨後魔術師吐出一口煙,時鐘便瞬間消失於半空之中,視覺衝擊力十足。此外,書本的魔術效果也變得更加細緻與純粹,其中一幕是立體可翻動書頁的書籍在觀眾眼前瞬間消失,視覺衝擊性十足,最後成功引發全場的兩次起立鼓掌。
觀後心得:就目前的出場順序而言,張海碩無疑是討論度極高的參賽選手之一,他的演出視覺震撼力十足,與音樂的同步性近乎完美,並在細節上再進行了優化,整體展現出極為精準與純熟的演出節奏,成功引發全場觀眾的熱情,非常優秀的一段演出,也是許多人認為應該得獎的選手。

參賽者四|Christopher Castellini(椅子測試)
代表地區:義大利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第五名)
核心元素:掛牌、信封、椅子
演出內容:表演者本身是「肌肉萎縮症」的患者,當帷幕拉開,觀眾看到他坐在輪椅上時,整體氛圍立刻帶出一種激勵人心的狀態。
他在開場時談到「選擇」這個主題,的確由他來說特別具有說服力,接著進入經典的《椅子測試(The Chair Test)》流程:先將印有號碼的掛牌掛在觀眾身上,再請觀眾自由挑選座位,隨後發放信封,在一連串巧妙的引導與鋪陳下,最終預言命中了每位觀眾的「信封數字、圖卡顏色、椅子顏色」甚至是「觀眾名字」。
過程不僅是引導步驟,也呼應「每個選擇都是命運的一部分」這個主軸,試圖帶給觀眾深刻的共鳴與思考。
觀後心得:當時在大會的活動場合就曾看到他穿梭於現場,沒想到他竟然是參賽者之一,看到他登台,心中其實感到相當開心,身為一名職能治療師,能親眼見到一位身障者找到熱愛的領域、走出社會並展現自我價值,讓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典範。
就魔術本身而言,他將自身的劣勢轉化為表演的故事核心,這是一個聰明且有感染力的設定,然而如何在情感渲染與魔術結構之間取得平衡,也是表演中值得思考的重點。
據說這段流程本身已有市售教學版本,可能因此在創新度評分上受到一些限制;此外,觀眾在過程中的選擇自由度,以及整體引導與節奏的流暢性,也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而這些也正是決定觀眾是否產生「神奇感」的關鍵。
表演片段請點此(極早期版本,當時只有預言椅子顏色)

參賽者五|Bruno Mariotti(尋鞋男)
代表地區:巴西
比賽部門:喜劇部門
核心元素:鞋子、紅球
演出內容:整體流程大致圍繞著「調皮的鞋子」這個主軸展開,但過程中出現失控,呈現出魔術師與鞋子之間對抗與互動的情境,表演中穿插了一些魔術效果,包括死靈皮鞋、鞋子變色、紅球消失、變出蝴蝶結等,還加入了一段紅球的雜耍環節,不過整體略有一種拼湊感,結尾印象中是變出一條紅色領帶,並讓鞋子跑到肩膀上作為收尾。
觀後心得:整段表演略顯混亂,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本質上只是一套普通的舞台程序,缺乏明確的主題與亮眼的魔術效果,喜劇元素也未能產生預期的笑果,整體節奏凌亂,對我而言,這段表演在 FISM 舞台上的表現是不及格的。

參賽者六|Alvaro Cortes(變裝出鴿)
代表地區:西班牙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鴿子、畫筆、噴漆
演出內容:表演一開始設定為一位清潔工的角色,他似乎進到了一個魔術師的工作室或後台,在他擦拭魔術師的人像海報、整理魔術書籍的過程中,開始出現一連串神奇的現象,進而展開一系列出鴿的魔術表演。
隨著節目推進,原本的人像海報悄然變成了清潔工的模樣,而清潔工本人也逐漸轉變為魔術師的角色,表演的高潮出現在最後:當魔術師將消鴿台的黑布拉開時,不僅所有鴿子瞬間消失,整個舞台也瞬間被大量雪花覆蓋,這時魔術師再次變裝,回到最初的清潔工形象,營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也形成一個首尾呼應的結構。
觀後心得:單就出鴿的效果而言,其實並不特別驚艷,個人認為可以加入更多與小道具的互動設計,例如畫筆、噴漆等元素,或進一步延伸「誤闖魔法世界」的橋段,設計出更多具有驚奇魔幻感的魔術效果,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結尾的視覺效果確實相當震撼,也成功營造出高潮氛圍,甚至有部分觀眾起立鼓掌,我認為會起立的主因就是最後一個大效果。
表演片段請點此(表演者自己有放 FISM 的結尾畫面)

參賽者七|Olivier Henning(武術風出牌)
代表地區:荷蘭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牌、球
演出內容:表演者身穿一襲武術裝,動作俐落、姿勢精準,展現出強烈的力道感,開場以撲克牌為主要元素,所展現的手法與表情帶有一點金賢俊(Kim Hyun Joon)的風格影子,中段加入球類魔術與雜耍元素,增添一些變化,最終則以連續射牌作為結尾,為整段表演劃下有力句點。
觀後心得:查資料後發現這位表演者年僅十六歲,在「魔術手法、表現力道、舞台魅力」方面都展現出超齡的實力,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整體流程中較少創新,多以既有招式為主,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因此距離得獎可能還有一段距離。

參賽者八|Jaana Felicitas(棄賽)
參賽者九|Anca & Lucca(靈媒預言)
代表地區:澳洲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
核心元素:紙牌、黑板、鈴鼓、數字圓盤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吉普賽人的造型與角色設定登場,由女主角擔綱預言揭示者的角色,整場表演試圖創造神秘的色彩,並透過誇張的語調和肢體動作與觀眾互動,營造出強烈的占卜氛圍。
過程中她逐一讀取觀眾的姓名、抽取的紙牌、肢體手勢、信用卡號碼、生日等資訊,其中部分環節有失誤,導致些許紊亂,但整體仍維持一定的節奏,最後有一個頗具創意的橋段印象深刻:她透過跳舞的過程放置數字圓盤,最終拼出一個四乘四的數字矩陣,其所有列、行、對角線的總和恰巧對應觀眾心愛之人的年齡,並在最後成功讀出心愛之人的名字,為整段表演畫下句點。
觀後心得:他們是 FISM 心靈魔術部門的常勝軍,不過這次的表演節奏顯得不太流暢,可能受到幾處失誤影響,進而削弱了與觀眾之間的連結,加上台上同時有多位觀眾參與,預言的項目也相當多,使得語速與揭示過程在某些片段顯得略為凌亂。

參賽者十|Tim Oelbrandt(白球記)
代表地區:比利時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球、書、滾球裝置
演出內容:音樂響起,低沉內斂的弦樂與鋼琴聲營造出沉靜的氛圍,表演者站在黑幕前進行白球雜耍,白球的大小約如水晶球,隨後一顆白球轉瞬消失,緊接著又從書本中取出另一顆白球,進行把玩一回,就在此時,黑幕像是被吸入一般,出現了「滾球裝置(Rolling Ball Sculpture)」,這也成為整段表演中較大的魔術效果之一。
「滾球裝置」是一種動態藝術裝置,透過重力驅動讓球體沿著設計好的軌道滾動,軌道中常包含螺旋、傾斜、跳躍等結構,有時甚至會形成無限循環的軌道路徑。
隨後,表演者持續進行白球雜耍,過程穿插少部分的魔術效果,有時也會將白球置入裝置中讓其沿軌道運行,整段表演節奏緩慢,接近尾聲時,表演者將數顆白球放入書中,最後以一段連續動作收尾:先以黑布讓滾球裝置消失,自己再繞場一圈後,他也隨之消失無蹤。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給人的感覺更偏向實驗性作品,而非一般觀眾熟悉的魔術流程,魔術效果的出現頻率與節奏相對較低,取而代之的是許多帶有象徵意味的畫面與動作。
我的解讀如下:從書中取出白球,或許象徵著某段記憶的片段;將白球放入滾球裝置,則像是踏入人生的旅程,一旦開始便無法停止,途中可能出現卡滯、消失、偏離等狀況,正如人生歷程中的各種變化與經歷。
當表演者將白球一一放回書中,也許代表著一段旅程的告一段落,或是一切回歸原點,而最後,滾球裝置與表演者相繼靜靜地消失,沒有爆炸、沒有高潮,反而以極其內斂的方式結尾,留下一種反其道而行的餘韻,就像是一場人生的謝幕。
這段表演感覺很難評分,以過往的得獎作品來說,比較少這樣的案例,但是可以往最佳原創獎的方向努力,不過能看到與 FISM 以往不同的作品,也是很不錯的一次體驗。
補充說明:我將我的解讀回饋給這位魔術師,並收到以下回應:
「哇!終於有人懂我了!」
是的,這段表演的魔術效果確實不算強烈,因為我本來就不是為了和世界上最厲害的魔術師競爭而創作這段演出,但我真的很想把這個作品呈現給魔術圈的大家,因為我相信魔術的世界不只是灑雪花和爆炸聲而已。
你對這段表演的解讀真的太棒了!我自己從來沒從那個角度去看,可能因為我是比較偏向視覺直覺型的人,不過你寫的內容,真的很貼近我想傳達的感覺,尤其是對結尾的詮釋,讓我非常有共鳴,那份詩意與內斂的氛圍,正是我很重視的。

參賽者十一|Cheolgyu Kim(杯盤男)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牌、杯子、盤子、絲巾、手錶
演出內容:表演一開始,表演者以喝咖啡的愜意姿態拿著白色杯盤,隨即將杯盤變成牌扇,也彷彿進入表演者的狀態,並展開一連串的紙牌魔術。
除了紙牌效果之外,過程中不時穿插各種白色物件的出現與轉移,例如手錶、絲巾等,偶爾還會出現意料之外的白色物件,如花朵、花瓶、領帶等,每當表演段落結束時,表演者常會巧妙地將物件變回杯盤,作為過場或收尾的段落。
結尾則一次性變出所有可穿戴的白色物件,包括領帶、手錶、口袋巾與杯盤,豐富整體的造型與畫面,也呼應了開場的設定,同樣是首尾呼應的結構。
觀後心得:這次觀看的整體感受與先前在 FISM ASIA 時差不多,不過這次狀態比較沒有那麼好,我覺得他的表演風格屬於「穩定擊發」,各個魔術效果之間的串連與氛圍營造都還可以,但缺乏能引發高潮的連續技,加上紙牌手法多為既有技巧,對我而言,這更像是一段小品風格的舞台流程。

參賽者十二|Dani Lary(水中穿越逃脫)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幻術部門(第五名)
核心元素:水中逃脫
演出內容:表演者是一位 67 歲的魔術師,開場透過一段影片鋪陳,講述自己與魔術的生命連結,以及對胡迪尼水牢逃脫致敬的情感,隨後他戴上蛙鏡,跳入一座密閉的水箱中,這時,兩位助手從前方以布幕遮住水箱,魔術師開始展現他的技巧,隨著演出進行,觀眾逐漸看到他的手、腳與臉依序穿透水箱,最終竟能在水箱毫無破損、滴水未漏的情況下,完整穿越玻璃,現身於舞台前方。
觀後心得:這是一段樸實直接的演出,沒有過多的故事情節包裝,重點在於分享表演者的魔術歷程與想法,並純粹展現水中逃脫的技巧,整體可視為經典效果「穿越鋼板」(Walking Through a Steel Plate)的進化版本,老實說,少了大道具表演中常見的肢體張力與戲劇性,觀感上似乎略顯不足,但這段表演本身仍具高度的神奇感與記憶點。

參賽者十三|Romain Lekieffre(法國密室逃脫)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時鐘
演出內容:背景持續響起時鐘倒數的音效,表演者宛如被困在一間密室中,不斷嘗試逃離,然而時鐘總是神秘地回到他的手上,有時從櫃子飛出落入手中,有時空手間憑空出現,或是瞬間在掌中消失,每當他逃到一半,燈光便突然暗下,切斷了他的行動,隨著一次次的嘗試,他似乎逐漸找到了突破的線索。
就在觀眾以為他即將成功之際,時鐘卻開始以極快的速度從四面八方湧現。最終舞台上出現了一幕特別的景象——彷彿時空放慢,四個時鐘同時從地面緩緩騰空飛起,凝結成一個令人屏息的瞬間,隨後燈光再次暗下。
觀後心得:這個作品的主題與隔天的表演者鄭仲堯雷同,由於這類題材本就少見,第一次觀看時的新鮮感會明顯更高,加上兩者之間也存在一些相似的魔術效果,因此表演的先後順序確實會產生影響,即便評審能保持公正,觀眾對於重複出現的效果,反應仍可能相對平淡。
這套表演的唯一實體元素是「時鐘」,基本上沒有其他物件,這對表演者的編排功力是很大的考驗,這段演出主要依靠劇情的層層遞進與效果強度的提升,來累積觀眾的期待感與觀賞性,並適時穿插不同的情緒或表現形態,例如幽默插曲或突如其來的劇情反轉,不過整段表演中,關燈的次數約有四至五次,我認為若超過三次,體感上會略顯躁動,但整體而言,觀眾反應熱烈,並有不少人起立鼓掌。

參賽者十四|Jordan K(樂事男)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麥片、牛奶、洋芋片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輕鬆的打扮入場,先將一張賣場 DM 變成一盒麥片,隨即利用這盒麥片表演「魔壺」效果——包裝不斷變換的同時,倒出的內容物也不同,整段共變化四次,出現了不同口味的麥片與牛奶,接著他變出了比薩與熱狗堡,過程中不小心弄髒衣服,於是又從目錄中變出一系列清潔用品。
隨後進入洋芋片的橋段,他使用袋裝洋芋片作為素材,帶來一連串變化,像是將扁掉的袋子變滿、以空手出牌的手法連續變出多袋洋芋片,最後他後仰跳投將洋芋片投進推車,推車瞬間裝滿各式零食,為表演最後劃下句點。
觀後心得:相較於多數參賽者,他採取的是較為輕鬆、貼近日常的表演風格,整體流程架構清晰,一開始以空推車登場,隨後不斷變出洋芋片與各式零食,最後推著滿滿一車的戰利品離開舞台,形成一個直觀且鮮明的收尾畫面,值得一提的是,推車不僅是佈景,結尾也出現了魔術效果,增添了趣味與驚喜感。
這段表演看過好幾次,上次看到是在去年的 FISM ASIA,而這次則加入了比薩、熱狗堡與清潔用品等素材,讓整體流程比以往更加豐富,這次也保留了部分既有的魔術效果,細節也調整得更細緻與神奇,不過相較於表演前段的橋段,最後結尾的魔術震撼度反而稍顯不足。

參賽者十五|Doc 3j(穿越時空)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
核心元素:小黑板、白板架、揭曉影片
演出內容:表演者整體的形象鮮明,彷彿是電影《回到未來》中的 Doc Brown,劇情主線圍繞著「穿越時空」,表演者設定自己失去記憶,並邀請觀眾協助喚回記憶,過程中,他透過與觀眾互動,請對方隨意說出某個時間、日期、城市等細節,他也逐一揭曉這些觀眾提到的訊息,並讓觀眾看一本「看不見的書」,並輔以動作示範的方式,引導觀眾挑選書中的人物,然後白板架冒出火焰,也浮現出觀眾所選的角色畫面,最後的高潮是他播放一段影片,宛如找到證據或紀錄,並驗證影片內容與觀眾先前所提及的細節完全相符,也為整段表演畫下句點。
觀後心得:整段表演的語速偏快,因此部分細節顯得略為混亂,再加上數學操作的過程較為繁瑣,觀看時容易讓人感到煩躁,不過造型與道具設計相當精緻,確實營造出濃厚的電影氛圍感,若能適度放慢節奏、讓每個段落更穩定,同時加入更多趣味性的觀眾互動橋段,創造一些與觀眾的情緒交流,應能提升整體的觀賞體驗。

參賽者十六|Doble Mandoble(雙人喜劇)
代表地區:比利時
比賽部門:喜劇部門
核心元素:交換箱
演出內容:經典的雙人喜劇組合,互動風格有些類似漫才,一人嚴肅正經,另一人則專門裝傻搞笑。表演中,一人飾演正經的男魔術師,另一人則是愛搶鋒頭的女助理,以「戲中戲」的方式呈現一場魔術秀,過程中魔術不斷出包,製造出一連串喜劇橋段,但最終兩人以瞬間交換位置的精彩結尾收場。
觀後心得:經驗豐富的雙人喜劇組合,長期活躍於喜劇與幻術比賽舞台,這段演出雖然有趣,但由於故事主線與他們過往的流程相似,只有在魔術內容上略作調整,因此新鮮感不算大。在 FISM 舞台比賽中穿插喜劇項目的選手,確實能營造不同的觀賞體驗,即使觀眾已連續觀看了好幾個小時的舞台魔術,這段演出依然獲得了不錯的迴響。

參賽者十七|Mellow(搶銀行)
代表地區:德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鈔票、印鈔工具、保險箱
演出內容:表演者如同魔術明星般登場,開場便站在舞台中央,講述自己與金錢的關係,並提到金錢不過是印在紙上的圖案,其價值取決於人們的認知,隨後他走下舞台與觀眾互動,邀請觀眾在一張白紙上繪製鈔票,接著回到舞台上,舞台上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透明保險箱,他用馬克筆在保險箱外畫上一個圓圈,便神奇地將手穿過去,取出印鈔工具,再將馬克筆痕擦掉,洞口瞬間還原如初。
接著他開始將觀眾畫的鈔票印成真鈔,並連續表演多個與鈔票相關的魔術效果,這時舞台上突然響起警報聲,彷彿時間緊迫,表演者隨即拿起一塊布站上保險箱,布在空中一揮落下,他瞬間消失並出現在保險箱內,畫面一轉,攝影機轉向觀眾席,魔術師竟再次現身於觀眾席中,此時他說出與開場相呼應的台詞,然後走回舞台,在漫天飛舞的鈔票中帥氣謝幕。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不同於常見的比賽程序,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魔術公演橋段,整體劇情節奏緊湊,帶有電影般的氛圍,音樂與台詞的運用恰到好處,表演者魅力十足,整體完整度高、娛樂性強,甚至打破了以往比賽的形式,讓人難以明確歸類其所屬部門——舞台流程中既包含近距離魔術的變鈔,也融入幻術部門的交換箱,雖然這次未獲獎項,但他無疑是未來極具潛力的魔術之星。

參賽者十八|Wookie(韓國Rocker)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紙牌、鼓棒、吉他、麥克風
演出內容:開場時,他迅速衝到舞台前方,以高亢有力的嗓音吆喝觀眾、炒熱氣氛,接著拿起短棒模仿打鼓,並帶來一連串短棒魔術,短棒最終化作麥克風與立架,他立刻對嘴演唱搖滾歌曲。
後半段他換上電吉他,將撲克牌作為「撥片」的意象,展開一系列牌的表演,其中一個高潮是連續快速展開馬卡(Card Roll Down)的橋段,最終他將吉他變出第二把作為結尾,為整場演出畫下句點。
觀後心得:整體表演風格與以往相近,表演者依舊展現出強烈的舞台感染力,開場吆喝獲得了不錯的觀眾回應,然而隨著流程推進,所呈現的魔術多為常見手法,震撼度未能持續維持,因此後半段觀眾的反應逐漸趨於平淡,即使是連續快速展開馬卡的橋段,也未能引發明顯的情緒高點,不過最後以全新的吉他分裂效果作結,仍為演出增添了一絲新意。

參賽者十九|Raphael Macho(自語男)
代表地區:奧地利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蜘蛛、牌、球、沙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戴著麥克風的形式登場,前半段不斷自語「牌是牌」、「牌是球」、「球是蜘蛛」等語句,角色狀態看似處於混亂與緊張之中,隨著台詞推進,舞台上也出現與之呼應的效果,物件的變化帶有夢境的迷離感,中途不時有一隻紅色蜘蛛爬到表演者身上,宛如心中的恐懼化為具象,整段表演呈現出抽象、獨白式的個人意境風格。
觀後心得:這類以台詞演繹或抽象風格呈現的表演,在亞洲相對少見,似乎是歐美較為偏好的形式之一,這段表演的觀眾反應也還不錯。紅蜘蛛作為本段表演的母題(Motif),成功創造了整場演出的關鍵記憶點;然而魔術效果本身卻缺乏鮮明的印象,依我自身的觀察,抽象表現形式較難在評分上取得高分,如何在藝術表達與魔術效果之間取得平衡,便成為表演者的重要抉擇了。

參賽者二十|Jad(膠帶男)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膠帶、牌、球
演出內容:舞台上擺著一個紙箱與綠色封箱膠帶,表演者先將膠帶變成小球,隨即展開一連串結合膠捲與紙牌的魔術效果。過程中,紙箱與膠帶彷彿擁有生命,不斷與表演者抗衡、互動,到了尾聲,膠帶甚至「反客為主」,將他的嘴巴、身體與手腕牢牢捆住,彷彿宣告它們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觀後心得:這是一個典型的魔術「受害者」橋段,將膠捲作為表演元素的發想很有趣,也營造出一些不錯的畫面感,不過整體缺乏特別震撼的魔術效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結尾表演者被膠帶綑綁住的畫面。

參賽者二十一|Juan Colas(髮辮男)
代表地區:西班牙
比賽部門:喜劇部門(第三名)
核心元素:環、髮辮
演出內容:表演一開始是標準的三連環基本效果,進行到一半時,環卻意外纏住了表演者的髮辮,每當他嘗試解開時,另一處又發生新的意外;有時髮辮眼看就要被解開,卻又延伸到身體的其他地方,經過了一連串費力又滑稽的掙扎,最後一次準備脫身時,竟發現髮辮一路延伸到舞台側邊,伴隨觀眾的驚呼與笑聲,表演者就這樣被髮辮拖離舞台。
觀後心得:他將經典繩子魔術 Professor’s Cheer Rope Trick 改編成以「髮辮」為核心元素,我覺得這個設定非常巧妙,一方面更貼近日常情境,另一方面觀眾會自然聯想到「拉扯會痛」,因此更容易產生投射與共鳴,也讓表演更具情緒張力。
原本他報名的是一般部門,但比賽結束後被轉入喜劇部門,並因此獲得了獎項,我上次看到這段表演是在 2023 TMA 魔術大會,當時是完全沒有音樂的版本;這次則加入了音樂,使表演節奏更具層次感,由於 FISM 的活動行程緊湊,觀眾在長時間觀賞下容易感到疲勞,若缺少音樂,整體感受可能會略顯枯燥,因此這項改動的確提升了觀賞體驗。

參賽者二十二|Hannu Juntunen(經典牌球)
代表地區:芬蘭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球、牌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優雅且魅力的風格登場,開場先吹出幾顆夢幻的泡泡,隨即將其中一顆化為透明球,展開一連串手法純熟的球術表演,當球的演出進入段落尾聲時,他巧妙地將球變成撲克牌,接著切換至一系列精湛的紙牌手法,最終在經典的噴牌與雪花紛飛的場景中落幕。
觀後心得:表演者具備良好的舞台魅力,這套程序屬於穩定純熟的演出,但缺乏更多的情節包裝、比賽創意或全新的魔術技巧,因此要在名次上更進一步並不容易。

參賽者二十三|Sergi Buka(吹笛男)
代表地區:西班牙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笛子、蝴蝶、花
演出內容:表演者宛如擁有以音樂操控蝴蝶的能力,隨著笛聲響起,溫室中的蝴蝶依序排列、變換位置,整體魔術效果不多,也有運用笛子呈現了消失與化為沙子的效果,而最後蝴蝶群緩緩朝表演者聚攏,停駐在同一根莖上,最終化作一朵純白的玫瑰。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具有一定的美感,但魔術效果相對薄弱,由於溫室中的蝴蝶是透過投影呈現,其變化少了些魔術的神奇感,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關聯性不高的畫面與效果,例如笛子消失的橋段及其意義不夠明確,若能更聚焦於主題,並提升效果的強度,整體演出將會更加完整。

結語
這是 FISM 第二天的舞台比賽場次,扣除兩位棄賽的選手後,共有二十一位參賽者。比賽中出現了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表現形式,例如抽象風格的演繹,或以魔術公演方式呈現的演出,即便這些作品未能獲獎,也展現了魔術的更多可能性。不過,今天觀眾歡呼聲最熱烈的,當屬一般部門的張海碩!
圖片來源:攝影師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