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FISM ITALY》舞台魔術比賽 C 組 DAY 3

這是 FISM 第三天的舞台比賽,共有十五位表演者。由於晚上官方安排了白色派對,因此參賽人數相對較少,不過這一場有好幾位得獎者,包括手法部門的第二、三名,幻術部門的第三名,舞台比賽的最佳原創獎,以及一般部門排名前段的表演者,整體來說,算是平均水準不錯的一場比賽。

活動資訊
主辦|Masters of Magic
時間|2025/07/16 14:00–18:00
地點|Lingotto Congress Center
場館|Stage Competition Theatre
座位|自由入席
費用|一般票 872 歐元
官網|https://www.fismitaly2025.com/

參賽者一|Harry Merlin Piper(沒看到演出)


參賽者二|Layla(嫦娥出牌)

代表地區:美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花、牌、球

演出內容:表演者站在一顆巨大的圓體前,佈景看起來宛如一顆行星,姑且先將其視作「月亮」,其開場先以一段花魔術暖場,增添畫面的豐富感,隨後進入球的魔術橋段,包含漂浮、變色、變多、消失等,其中最具記憶點的是同時變出十顆球並展示,再逐一讓球消失,接著銜接到牌的表演,雖然主要以經典手法為主,但展現出相當熟練的技巧,最後舞台上的一顆小行星緩緩移向表演者,瞬間噴出大量撲克牌作為高潮,而表演者的服裝變換為一襲粉紅色洋裝,為整段演出劃下句點。

觀後心得:表演者是中國知名女魔術師胡金玲的女兒——伍學慧,今年僅十五歲,據說是 FISM 歷史上最年輕的參賽者,她在十二歲之前於中國接受魔術訓練,之後移居美國,開始向國外大師學習,表演中仍能隱約看到中國女魔術師的影子,無論是出牌的手法或舞台姿態,不過整體創意成分稍顯不足。我將這段程序取名為「嫦娥出牌」,因為她站在巨大的星球背景前,畫面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神話〈嫦娥奔月〉,這段演出在現場引起了不錯的迴響。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三|Taylor Morgan(飄繩哥)

代表地區:英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氣球、繩子

演出內容:這段表演的物件非常單純——紅色氣球與白色綁繩。開場時,表演者運用氣球綁繩表演經典的斷線還原(Gypsy Thread),隨後展開一系列繩子魔術:四根漂浮的繩子合而為一、手中的繩子消失並瞬間化作氣球上的綁繩,既展現了技巧也延續了物件間的連結。

在過程中,表演者與紅氣球之間還有互動,氣球時而脫離、時而回到手上,仿佛具有生命力,最終在燈光暗下再度亮起的瞬間,舞台上出現了滿場漂浮的紅氣球,營造出震撼的畫面感。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因為物件單純,彷彿帶有一點象徵性的意味,效果設計直白易懂,雖然類型相對單一,但仍展現出不錯的魔術強度與極佳的畫面感,整體而言,是一段簡潔好看的演出,這段演出在現場也帶來很好的迴響。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Carlos Rubio(氣球預言)

代表地區:西班牙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
核心元素:氣球、槍、衣服

演出內容:由於表演者並非英文母語者,加上演出當下流程較為紛亂,因此我只能依筆記與官方照片大致拼湊表演過程,當時現場播放著熱鬧的音樂,但音量偏大,也影響了對台詞的理解。

開場時,表演者邀請多位觀眾上台手持彩色氣球,並邀請某一位觀眾擔任「壽星」,接下來請她選擇一個顏色的氣球,本來準備用道具槍射破氣球,但因故失靈,只好改用針戳破,氣球裡出現了一張預言,內容正好對應氣球的顏色順序。

接下來的流程像是在逐步印證「紫色氣球」的預言,最後則以助手「中彈倒下」的搞笑橋段收尾,並揭曉他內搭的紫色全身緊身衣,結尾時,台上觀眾一同拉響拉炮,在熱鬧喧騰的氛圍中結束整段表演。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試圖營造生日歡樂的氛圍感,不管從背景的音樂,還是觀眾的互動或流程的設計,然而當台上人數一多時,控場明顯未能到位,加上語言能力的限制,整體效果顯然未達到原先的預期。


參賽者五|Magic Maxl(魔術宅追女孩)

代表地區:德國
比賽部門:喜劇部門
核心元素:火花、紙牌、蘋果、魔方、球棒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類似互動式戲劇的方式演繹,邀請一位女觀眾上台,設定她是自己暗戀的對象,並開始講述一段自身「追求女孩」的故事。他的角色就像是一位熱愛魔術成癡的阿宅,開場先透過自我介紹與女觀眾互動來鋪陳情境,每當情緒高漲時,舞台上便伴隨火花效果,營造誇張又荒誕的氛圍。

接著他聲稱要展現「最大、最困難、最壯觀的紙牌魔術」,於是邀請觀眾抽牌,並同時將打亂的魔方放入紙袋中,隨後再度升級挑戰:他開始同時拋接蘋果、魔方與球棒,在拋接過程中,他一邊啃咬蘋果,一邊完成袋中魔方的還原,最後更神奇地讓觀眾所選的牌出現在球棒之中,演出的尾聲,舞台瞬間被火花與彩帶覆蓋,營造出熱鬧壯觀的結局,同時現場瀰漫著火花的煙哨味。

觀後心得:表演者展現出一定的人格魅力,也呈現了一些獨特的魔術效果,例如在雜耍同時讓魔術產生,然而整段表演使用的道具種類繁多、略顯雜亂,使得整體架構不夠集中,難以凸顯最核心的畫面,相較之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舞台上的火花效果,雖然每次出現都能成功吸引觀眾目光,並獲得良好迴響,但似乎也有些喧賓奪主,讓主體的魔術被掩蓋了。


參賽者六|Tiziano Cellai(弓箭男)

代表地區:義大利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弓、弓箭、水、蘋果

演出內容:表演者化身為一位弓箭手,整場魔術效果皆圍繞弓與箭展開,水柱化作弓弦,並在瞬間變到弓上;倒水在弓箭上時,弓箭隨著水流逐漸消失;透明的箭矢射向蘋果,蘋果隨即剖半墜落;甚至只見表演者手中握著無形的箭,蘋果便隨之漂浮於空中,最終結尾時,表演者手腕一甩,火光瞬間炸裂,一支弓箭矗立於舞台之上,為演出劃下句點。

觀後心得:表演者的姿態與氛圍營造到位,彷彿化身為一位英勇的弓箭手,整體流程節奏稍慢,多數效果以「醞釀—再發生」的方式呈現,雖然魔術數量不多,但依然構成一個完整的段落,然而氣勢磅礡的音樂似乎還能再搭配更具震撼性的畫面或效果,才更能把觀眾的情緒推向高點,至於結尾的安排,也建議再強化,讓最後能留下更大的視覺衝擊。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七|Rafael Scholten(踢踏舞出牌)

代表地區:瑞士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牌、球、報紙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踢踏舞揭開序幕,接著依序變出帽子、領帶、報紙等身上配件,就在此時,他察覺鞋子裡有異狀,竟掉出一顆球,於是順勢展開一段以球為主題的魔術,雖然效果本身較為常見,但因搭配踢踏舞的節奏與腳步,讓整體更具韻味。

隨後他將球變為報紙,再從皮箱拿出報紙碎片變成撲克牌,正式進入一系列的牌類魔術,當牌的變化推進到一定段落時,又再度變出一張報紙,流程也剛好進行到一個段落,在表演尾聲階段,表演者進行一次快速變裝,最後以連續射牌為整段演出畫下句點。

觀後心得:表演者將踢踏舞融入出牌橋段,使整體更具風格,不僅在劇情推進上有所輔助,也增添了肢體的畫面感與節奏感,然而就魔術效果而言,稍嫌單薄及缺乏令人驚豔的亮點,至於程序架構,我認為主要問題在於演出過程中往返演桌次數過多,每次都是放置或取出道具,整體顯得冗贅,仍需再進一步去蕪存菁。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八|Mag Edgard(精靈幻術)

代表地區:西班牙
比賽部門:幻術部門(第三名)
核心元素:精靈、華麗服裝、華麗佈景

演出內容:這是一場劇院等級的演出,無論是妝容、服裝、道具還是佈景,都展現出極為龐大的規模,觀眾彷彿被帶入到一個神祕精靈的國度。

演出開場時,一台空的電梯緩緩降下,隨後表演者從電梯中登場,接著他透過各種幻術召喚出許多小精靈,其中也另外穿插了小精靈漂浮的魔術,以及將自己消失的橋段,最令人驚豔的瞬間,是表演者從一座巨型溜滑梯滑下時,竟化身為童年版的自己,節目的尾聲是表演者牽著童年的自己,再次踏入電梯,緩緩消失離去,為整段演出畫下夢幻的句點。

觀後心得:這樣規模的演出,大概也只有 FISM 等級的大會才有機會看到,整體視覺效果相當震撼。不過當天發生了一個插曲──這段表演的前置作業竟耗時四十分鐘,導致觀眾出現躁動與不悅,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場並未事先告知,讓大家只能乾等,所幸隔天主辦方進行了調整,對於需要長時間準備的節目,會預先公告中場休息時間,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改善措施。

回到表演本身,其宇宙觀設定十分鮮明,能迅速把觀眾帶入他的奇幻世界,表演中精靈的動作與姿態別具風格,幻術效果也不顯拖沓,整體節奏掌握良好,不過故事主線相對模糊,主角存在感有時不夠清晰,前半段像是精靈的異想世界,而幻術則是他們遊戲般的展現,演出結束後再回頭看,便能理解為何需要那四十分鐘的前置準備──這確實是一場數百萬規模打造的鉅製團隊。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九|Shifu Huang(功夫出牌)

代表地區:台灣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第三名)
核心元素:牌、書

演出內容:這是一段以中國風為主的功夫出牌表演,舞台主色調為紅與白。開場時,表演者手持一本武功祕笈,隨手一揮,祕笈瞬間化作雪花,隨後他以牌作為功夫的「氣」,配合強烈的音樂節奏與俐落的肢體動作,展開一系列出牌演出,幾乎每個效果都引發觀眾不錯的迴響。

其中最具震撼的橋段,是將一張白牌飄浮於空中,牌身逐漸拉長,隨後化作白色牌扇,最後再變成一本立體的武功祕笈,這一幕視覺張力極強,瞬間點燃全場熱情,也引發觀眾的大聲喝采。

演出接近尾聲時,兩側方形宮燈忽然不斷噴出撲克牌,表演者以拳勢將其擊碎,音樂在最高潮嘎然而止,他則以氣勢十足的抱拳禮收束,全場隨即起立鼓掌。

觀後心得:我上一次看到這段表演是在《第29屆台大魔幻之夜》,而這次除了沿用宮燈作為舞台裝飾之外,更在結尾加入了魔術效果。整體而言,這段表演的風格性極高,不論是動作、效果還是畫面,都展現出極佳的辨識度,現場的外國觀眾對這樣的演出形式也表現出高度喜愛。

其中當表演者展示功夫動作的同時,身上迸發的煙霧也增添了氣勢與記憶點,營造出武俠般的意境氛圍,若要挑出稍顯突兀之處,大概是段落之間的音樂收束略顯急促,轉場不夠平順,不過整體瑕不掩瑜,當下看完就覺得這段表演很有得獎的可能性。


參賽者十|John Zhang(午夜狂想)

代表地區:中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光、書、牌

演出內容:表演者無意間翻開一本神秘之書,隨即引發環境的異變,彷彿開啟了一道空間隧道,每當他將物品投入黑色高帽,物品便會神秘地從抽屜中飛出,這樣的穿越效果反覆出現,帶領觀眾進入奇異的世界,片刻的停頓過後,表演者再次回到那本書,彷彿習得了新的咒語,掌握了源源不絕的出牌技巧。

經過一系列的出牌之後,接下來進入到最後一段,他施展出更具視覺效果的招式:一張大牌化為一本書、空中四點漂浮的光點凝聚變成一張牌、散落滿地的撲克牌瞬間飛回高帽,最後在漫天飛舞的撲克牌中,為整段演出劃下句點。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算是較具當代劇情感的流程,在中國的舞台表演者相對少見,表演者本身的出牌技巧有一定水準,也設計出一系列與撲克牌相關的效果,我喜歡第一段「空間隧道」的意象,不過目前所使用的物件多半容易讓人聯想到方法,若能選擇更具不可思議感的穿越形式,相信會帶來更大的迴響。至於最後一段的設計,效果緊湊且張力佳,也成功引發觀眾的喝采,不過整體而言,仍有一些細節尚可再雕琢,讓整個流程更臻完整。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十一|Tom Coss(魔術智能助理)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
核心元素:書本、刺青、智能助理

演出內容:這是一場結合魔術師與智能助理的雙人演出,智能助理宛如魔術師的好友,不僅在開場親自介紹魔術師登場,也在過程中與觀眾和表演互動。演出中,魔術師拿起一本書,請觀眾隨機記下一個頁碼與該頁的第一個單字,隨後他試圖透過手上的刺青揭示答案,卻意外出現錯誤,於是他向智能助理求助,不僅成功讀出了觀眾心中所想的單字,甚至還將觀眾記住的頁碼書頁,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撕下並轉移到一把雨傘之中。

最後魔術師分享了一段與祖父的故事,氛圍由驚奇轉為溫暖,他也再次展現手上的刺青,而這一次,刺青上的字正好與觀眾選擇的單字完全吻合,為整段表演畫下感人結尾。

觀後心得:表演者運用經典的書本測試,搭配符合現代的智能助理,並透過自己的刺青當作心靈揭曉的創意,整體而言,我覺得是一個有趣的節目包裝,但沒有足夠驚豔的魔術效果,離得獎感覺還有段距離。

表演片段請點此(效果不太一樣,但是包裝形式很像)


參賽者十二|David Sousa(解環哥)

代表地區:葡萄牙
比賽部門:喜劇部門(第四名)
核心元素:

演出內容:表演者一開始以連環魔術揭開序幕,但卻意外發現鐵環怎麼樣都拉不開,於是他展開了一連串荒誕又誇張的「解環嘗試」:先是打算用鋸子鋸開,卻鬧出連鋸子也卡進去的笑料;接著又試用焊槍等各種破壞手段,結果全都徒勞無功。

這時他發現有一罐神奇的魔法粉,只見他灑下粉末,奇蹟般的事情發生了——鐵環居然能直接穿越他的脖子,穿越之後還讓環神奇地消失!

演出中還藏了一個小彩蛋:在他屢屢失敗的過程裡,助理遞上一個紅色信封,彷彿暗示他應放棄喜劇、重操舊業,這個內梗也引發了觀眾熱烈的迴響。

觀後心得:沒想到第一次看到他本人演出,竟然是在喜劇部門的演出,因為他過去在 FISM 得獎的作品,走的是優雅沉穩的手法路線,而這次卻挑戰完全不同的風格,起初看到他拿出鐵環時,我還心想「糟了,會不會太常見」,但他仍然設計出一些新鮮有趣的橋段,展現了不同以往的面貌,整體而言,這是一段結構完整、觀賞性十足的演出。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十三|Chung Yao(台灣密室逃脫)

代表地區:台灣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鑰匙、鐵鍊、時鐘、檯燈

觀後心得:一開始,表演者的雙手被反綁在椅背後,營造出被囚禁在密室的氛圍,他不斷嘗試掙脫、尋找逃離的方式,但每當即將成功時,總會有檯燈緊緊監視著他,而檯燈旁的時鐘也瞬間出現在他的手中,象徵時間已盡,就在觀眾屏息以待的瞬間,舞台又陷入黑暗,再次亮起時,他又回到原點——仍舊被綁在椅子上,宛如無盡輪迴。

表演者身著黑色襯衫,袖口高高捲起,使觀眾更難以想像他如何操作魔術,因此每一個效果都顯得格外不可思議:套環能漂浮至半空,並憑空掛上一把鑰匙;雙手明明空無一物,卻突然出現一只時鐘;還有呼應「密室」主題的巧思——鑰匙拋向空中,彷彿撞上隱形牆壁後反彈回來,燈泡拋起也同樣反彈,甚至連破碎的玻璃與瀰漫的白煙都能回彈。當觀眾情緒被推至最緊繃的臨界點,黑色麻袋猛然套住他的頭;麻袋揭開之際,震撼的畫面隨之浮現——他的嘴巴竟被完全封死。表演的最後,舞台上留下了一個懸而未解的伏筆,為全場畫下餘韻無窮的結尾。

演出內容:此作品成功展現了敘事與魔術語彙的高度整合,同時也帶來了不同於以往的情緒氛圍,過去的魔術大多強調驚奇、趣味或感動,而這套表演卻反其道而行,營造出壓迫與懸疑的張力,因此在舞台上格外鮮明且耐人尋味,整個程序設計以三段遞進為核心架構,雖然形式重複,但卻層層加深,每一次都引人期待下一步的發展,而「三次」正好是恰到好處的數量——再多或再少都會削弱效果或劇情。

然而這次的演出仍有些可惜之處,部分效果出現失誤,結尾也因某些因素未能呈現最佳的狀態,這也讓人好奇,若能在完美狀態下完整展現,這套作品能夠走得多遠呢?


參賽者十四|Ho Jung(花瓣牌)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第二名)
核心元素:牌、花瓣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一首寧靜而輕盈的鋼琴曲作為伴奏,整體動作優雅而精準,每個細節與表情都經過設計,展現出豐沛情感卻不流於過度渲染,典型的韓式舞台風格。表演者除了展現高難度的手法外,他更巧妙地將撲克牌視覺化為花瓣,並以層層堆疊的方式在不同時刻出現:例如兩張牌自上下飛至中央瞬間化為花瓣、四張馬卡同時消失化為花瓣、五張牌瞬間消散化為花瓣、兩疊牌扇依序轉換為花瓣,最終更以整副撲克牌落下時逐一化為黃色花瓣作結,整個流程去蕪存菁,幾乎沒有什麼多餘的動作。

觀後心得:我上次看到他的表演是在去年的 FISM ASIA,相比之下,這次無論在穩定度還是氣場上,都有顯著的提升。他的程序設計純粹且清晰,最具記憶點的便是將撲克牌化為花瓣的效果,尤其當花瓣緩緩落下時,畫面極具意境感,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動作緩慢而優雅,這實屬不易,因為在慢速下每一個細節都被放大,必須設計得極為精準,同時他的表情處理細膩自然,不僅有效傳達情感張力,引導觀眾共鳴,又保持適度的節制。

表演片段請點此


參賽者十五|Lucas Kaminski(泡泡男)

代表地區:德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最佳原創獎、第四名)
核心元素:泡泡

演出內容:表演者身著墨綠色、帶有織紋圖案的服裝,身旁有一個搭配演出的鳥籠演桌,他展現出操控泡泡的能力,讓泡泡在手勢引導下緩速移動,即使飄進鳥籠中仍能保持控制,過程中,他還呈現出泡泡如同心臟般跳動的畫面,雖然整體效果數量不多,但都具一定的獨特性與辨識度,最終整個舞台被滿天飛舞的泡泡包圍,為演出畫下詩意的收束。

觀後心得:我對他的表演沒特別有印象,雖然過程中確實出現一些有特色的畫面,但若要我完整描述整個程序主線,記憶並不太清晰,也可能剛好看到最後一位有點疲憊,不過心跳與泡泡意象的結合,倒是讓我印象鮮明,這樣的呈現方式相當有意思,最終他也獲得了獎項與不錯的名次。


結語

這是 FISM 第三天的舞台比賽,共有十五位表演者。由於晚上官方安排了白色派對,因此參賽人數相對較少,不過這一場有好幾位得獎者,包括手法部門的第二、三名,幻術部門的第三名,舞台比賽的發明獎,以及一般部門排名前段的表演者,整體來說,算是平均水準不錯的一場比賽。


圖片來源:攝影師翁得

鄭凱文
鄭凱文

我是一名魔術師、職業講師、職能治療師,時常運用魔術及醫學來幫助個案,對於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及使命,擅長運用細膩的課程編排,幫助學員有實質的收穫,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