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主辦|Masters of Magic
時間|2025/07/17 14:00–19:30
地點|Lingotto Congress Center
場館|Stage Competition Theatre
座位|自由入席
費用|一般票 872 歐元
官網|https://www.fismitaly2025.com/
參賽者一|Alberto Giorgi & Laura(科幻幻術)
代表地區:義大利
比賽部門:幻術部門(發明獎、第二名)
核心元素:機器人、實驗設備
演出內容:現場瀰漫著濃厚的科幻氛圍,表演者宛如神秘的科學博士,他先將一位女性透過壓縮器械擠壓進鐵箱中,觀眾仍能從鐵箱縫隙看見她的部分肢體活動,隨後他抽取出她的生命能量,並化為液體保存在旁,接著表演者開始組裝一具機器人,當啟動開關後,機器人竟自行活動,卻因失去意志而反過來攻擊他。
危急之際,表演者躲入櫃子中卻瞬間消失,此時觀眾驚訝地發現機器人的身體出現異樣,當頭盔與盔甲被拆下時,赫然看見表演者竟已化身其中,最後他將先前抽取的生命液重新注入器械,消失的女性再度現身,彷彿生命獲得重啟。
觀後心得:這套幻術的道具設計十分精緻,營造出濃厚的科幻電影氛圍,故事線簡單明瞭,前段的壓縮幻術屬於他經典的代表作,而後段的機器人則是較近期的創作,他巧妙地將兩者以故事串聯,形成完整的流程,意境營造得宜,雖然在肢體表達上較少展現戲劇張力,但幻術神奇度極高,而且細節處理相當用心,每個幻術都具備其前提與意義,使整體表演更具邏輯性與說服力。

參賽者二|Li Yidong(雨過天晴)
代表地區:台灣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牌、羽毛
演出內容:以「雨過天晴」為核心主軸,第一段以雨聲氛圍揭開序幕,走的是純粹而靜謐的路線,只以白牌與羽毛為元素,其中最經典的一幕,是整副牌扇先展開,再拉成一串白牌逐一懸浮於空中,隨即白牌瞬間消散,化作漫天雪花,畫面極具震撼力。
第二段轉入「雨停後彩虹乍現」的意象,牌色元素大幅增加,使整體畫面更加繽紛,過程中融入了多項別具巧思的設計,例如圓扇展開時會閃耀光芒,宛如初升的太陽;而圓扇消失時伴隨煙霧,營造出雲霧繚繞的氛圍,又如雙手瀑布式落牌之際,藉由漸層藍色的雪花飄散,營造出細雨紛飛的視覺效果。
此段也展現出多個高難度且原創性的魔術效果,營造出鮮明的層次感與強烈的視覺震撼,其中最亮眼的部分,是將馬卡手法(Card Roll Down)推向新高度:白色牌扇舉高時逐漸轉化為四色馬卡;八張白色馬卡能逐一變色,拋出牌後又變出八張彩色馬卡;隨後彩色馬卡再次回歸成白色牌扇,並進一步分化為雙手各四張白色馬卡,整段設計將連續技發揮到極致,不是循序漸進地堆疊,而是一次性將張力拉滿,最後以一張在空中旋轉的白牌化作滿天蒲公英的畫面收束,為表演劃下完美的句點,也引發全場起立鼓掌。
觀後心得:這次的表演比今年的 2025 TAIWAN FISM NIGHT 又多了一些新招,同時也優化了每一個細節,整段演出幾乎零失誤,雖然手法難度極高,但幾乎沒有穿幫,充分展現了亞洲手法頂尖水準的強悍實力,就魔術手法、效果原創性與程序架構而言,看完當下會也覺得有得獎的潛力,若要說不足之處,大概是表情稍顯單一,若要論模板的話也許比較接近 Yuki Iwane,就是這些高難度手法彷彿都很輕鬆自然,卻也可能少了些情感上的張力與連結。
比賽後續也延伸了一些討論與思考,焦點落在歐美評審的口味與價值觀,以及手法部門評分標準的定位,除了表演的完整度之外,原創手法與難度究竟應該佔多少比重?另外是手法部門與一般部門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時常出現觀眾以為是手法部門,實際卻是報名一般部門,或是反之的情況,雖然藝術本不必拘泥於框架,但在比賽場域中,這確實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除了表演的整體性之外,手法部門應對於魔術手法的「技術性」及「原創性」有更好的加權分數,當然操作輔助道具仍屬合理範疇之內,但若過度依賴劇場或後台技術來完成效果,就有點像是走了捷徑。相對地,一般部門則不必受限於這些限制,鼓勵運用各種創意與手段,去營造豐富的魔術畫面與想像,其實這樣的爭論在近年近距離魔術中也常被提起:若一場表演過度依賴鏡頭角度或演桌裝置,只能給正面攝影機的觀眾觀看,那麼它還算是近距離魔術嗎?
以上簡單點出這些觀點,接下來仍將重心拉回到其他表演者的流程分析。

參賽者三|Batt Magic(光點人)
代表地區:泰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LED 燈
演出內容:表演者全身的服裝與道具皆嵌有 LED 面板,包括衣服、帽子、魔杖與皮箱等,因此服裝能呈現不同顏色與形狀的光點,他巧妙結合燈光效果與時機,從這些服裝中變出絲巾、球、撲克牌、花朵等道具,其中反應最熱烈的橋段,是當 LED 光流隨身體移動至手中時,雙手瞬間出現撲克牌,效果近似 Florian Sainvet 的比賽經典招式,另一亮點則是以燈光在空中勾勒出紙飛機的輪廓,接著紙飛機真的漂浮於半空中,也營造出奇幻的氛圍。整體而言,這段演出更像是燈光秀與魔術的結合,雖然視覺畫面華麗,但魔術本身的比重稍顯不足,部分效果也被燈光的華麗感所掩蓋。
觀後心得:若從圈內角度來看,這段演出更偏向商業表演型態,大部分效果依循經典原理,再搭配 LED 作為吸睛元素,確實能迅速抓住觀眾目光,然而整體而言,魔術本身的神奇度與創意性並不算突出,表演層次的鋪排也稍顯不足,不過若放在夜店或大型娛樂場合,這樣的演出相信能帶來極佳的效果。

參賽者四|Brendon Peel(國家記憶術)
代表地區:南非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
核心元素:世界地圖、國家拼圖、地理書籍
演出內容:表演者一開場便分享自己從小對世界各國資訊的迷戀,隨後邀請四位觀眾上台參與,其中三位觀眾各自抽取造型不同的國家拼圖,而表演者則展現出驚人的記憶能力,能根據拼圖的外觀說出該國的首都與面積,甚至在蒙眼後僅憑觸感就能辨識出國家。
在每一次揭曉答案時,他都會請未參與抽選的那位觀眾翻閱地理書籍,逐一核對頁碼與資訊,讓過程更具公信力,最後一次揭曉時,他不僅如前幾次一樣,能夠背誦書中的頁碼與國家完整資料,還加上了一個回馬槍效果(Callback)的驚喜:揭示舞台上行李箱的背面,竟印著觀眾所選的國家,為整段表演劃下句點。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的神奇度不高,更像是一位對各國知識非常熟悉的愛好者在展示所學,許多效果只要經過訓練,一般人也有機會完成,因此也少了魔術獨有的驚奇感與震撼力,雖然最後安排了一個回馬槍效果,但整體強度仍有限,最終因為表演超時,也未能獲得實際的分數。

參賽者五|Artem Shchukin(衛生紙大作戰)
代表地區:俄羅斯
比賽部門:喜劇部門(第二名)
核心元素:行李箱、衛生紙、購物袋
演出內容:表演者一開始拖著行李箱與購物袋登場,卻發現鞋子意外黏上了衛生紙,就在他努力掙脫的過程中,接連出現一連串荒誕又出奇不意的魔術效果:絲巾不斷穿進拉桿、甚至連頭也誤入拉桿,衛生紙則在舞台上飛舞竄動,隨著演出推進,他終於收拾好混亂,而衛生紙也出現舉白旗的畫面象徵投降,這時表演者得意地擺出如拳擊手般的勝利姿態,豈料當他走向後台時,整個人竟被衛生紙拖拽進另一側,帶來一個充滿反轉與驚奇的收尾。
觀後心得:前述的描述僅是程序的情節,實際上其中還包含許多令人驚奇的魔術效果,例如口香糖被吐向空中卻又神奇地飛回口中、頭部分離於行李箱拉桿處等充滿荒誕感的橋段,這套表演充分展現了喜劇魔術的價值——不僅帶來娛樂性,更能營造出真正的魔術驚奇,同時也證明即使沒有龐大的場面與道具,仍然能夠吸引觀眾目光,對我來說,這是一段相當優秀的喜劇魔術演出。

參賽者六|Calista(返老還童)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第三名)
核心元素:拐杖、服裝、頭髮
演出內容:表演者一開始飾演一位拄著拐杖、身形佝僂的老奶奶,隨後拐杖憑空消失,她身上出現了首飾,髮型也從白髮轉變為年輕的紅髮,彷彿瞬間回春,然而這僅僅是開端,緊接著場景宛如時光倒流,她又化身成一位新手媽媽,懷中還憑空出現了一個嬰兒,而披肩則巧妙變成了嬰兒包巾。
接下來嬰兒消失後,她再次轉換,呈現出懷孕及脹奶期的模樣,隨著服裝與造型的持續變化,她不斷回溯生命歷程——從新娘的羞澀樣貌,再到青春洋溢的花漾少女。此刻她吹起一顆氣球,氣球將她帶離地面,隨後落下時,她已回到童年的階段,最後她回到嬰兒時期,觀眾的視角彷彿成為大人,與她玩起了「躲貓貓(Peek-a-boo)」的遊戲。
在尾聲,她再次變回老奶奶,隨後拋起披肩,當披肩落下時,她竟悄然消失於舞台,只留下拐杖孤獨地矗立數秒,最終緩緩倒下,彷彿象徵生命走向終點。
整段表演中,不僅服裝一再轉換,髮型也隨角色明顯變化,從白髮、紅髮、馬尾到爆炸頭皆有呈現,她的肢體語言更是細膩到位,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不同年齡層間的舉止差異,當晚這段演出獲得了兩次起立鼓掌,尤其第二次掌聲與歡呼聲持續良久,演出結束後,觀眾間更是此起彼落地討論著這段作品。
觀後心得:對我而言,這是今年比賽中最大的黑馬,也是我心目中的總冠軍,這是唯一讓我看完落淚、雞皮疙瘩的演出,我認為她的表現足以被寫入 FISM 的歷史,甚至放到第一日的總冠軍之夜也絕不遜色,這是歷史級別的演出,也重新定義了變裝魔術。
我之所以如此推崇,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表演者本身具備劇場背景,擁有出色的肢體表情與演技,能迅速帶領觀眾進入她所塑造的角色。
第二,她充分發揮了「女性故事」的主題,女性在生命中會經歷許多角色轉換與人生轉折,而她的演出能引發觀眾的共鳴與投射,讓人立刻聯想到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她」。
第三,魔術本身回應了人類的渴望——返老還童,這是許多人曾經懷抱過的願望,渴望回到生命中的某一刻,她在舞台上將這個願望化為現實,而她的變裝方式也展現了革新,這次不是單純的快速變裝,而是她戲稱「慢速變裝」的表現形式;不僅保持了魔術的神奇感,更賦予角色深層的寓意,將變裝藝術推向新的層次。

參賽者七|Sergi Dolidze(繩牌男)
代表地區:喬治亞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發明獎)
核心元素:細繩、牌
演出內容:表演者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椅子上完成動作,演出中融入了些許現代舞的姿態,主要媒介圍繞撲克牌與細繩,展現了一段別具巧思的出牌表演,效果包括撲克牌化為細繩、細繩穿透身體、紅牌在白色牌扇上旋轉、牌扇轉化為繩子等,最後結尾時,繩子騰空而起纏繞雙手,宛如戴上手銬般的畫面,為整段演出留下耐人尋味的收尾。
觀後心得:這段演出帶有藝術性的氛圍,表演者的身體動作優美,並結合了一些有趣的魔術效果,然而牌與細繩的意涵尚未清晰,觀眾較難從中看出明確的脈絡,表演者將這段作品命名為《淺意識》(Subconscious),並表示牌與細繩的結合是一種實驗性的概念,也令人期待他未來的持續發展。

參賽者八|Kelvin Cheung(維修工人)
代表地區:香港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燈泡、證件、維修工具
演出內容:開場畫面以鴿子與路燈搭配韋瓦第《四季》,作為向蘭斯・波頓(Lance Burton)致敬的彩蛋,隨後一位修理燈泡的工人登場,整段流程圍繞著處理路燈與配電箱展開,核心主軸是燈泡不斷損壞,而工人必須設法修復,並在過程中克服各種阻礙,最終透過魔術方式完成修復。
其中有幾個特別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兩支螺絲起子在敲擊後瞬間化為扳手;鞋子消失並神奇地出現在配電箱裡;口香糖被吹氣後變成氣球,而氣球在逐漸消氣時又轉化為會發亮的燈泡,最後更能自動飛入燈座中,形成一個可愛溫暖的結尾。
觀後心得:這段表演我曾多次看過,能明顯感受到程序逐漸精簡,去蕪存菁後保留了較核心的效果,整體節奏也因此變得更為緊湊,整套演出呈現出輕鬆有趣的氛圍,但缺少特別突出的爆點,觀感上更像是一段流暢有趣的魔術劇。

參賽者九|Adrian Carratala & Katerina(碎片預言)
代表地區:西班牙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
核心元素:茶壺、鐵鎚、光影
演出內容:表演者開場先闡述自己認為魔術同樣是一種藝術,並分享了自身觀點,隨後他請觀眾在板子上寫下一件藝術品的名稱,接著他介紹舞台上的一只茶壺,甚至替它取了名字,試圖營造擬人化的效果,並邀請觀眾將所寫的藝術品名稱輕聲對著茶壺耳語。
之後他嘗試以鞭炮引爆茶壺但未成功,於是改用鐵鎚將茶壺擊,此時他讓觀眾回到座位,並拿起板子向台下觀眾說剛所寫的藝術品是《米洛的維納斯》,但過程中並未將板子展示給其他觀眾確認,隨後他將茶壺碎片重新排列,再透過燈光投射,想要呈現出完整的影子圖像,然而投射出的形狀與答案並不明顯相符,最終讓整段表演在略顯冷清的氛圍中收尾。
觀後心得:這次心靈魔術比賽中出現了不少雙人組的形式,而這兩位表演者選擇以喜劇風格呈現,透過一搭一唱來設計笑點,然而整體節奏稍顯紛亂,魔術的關鍵效果似乎出現失誤——不僅沒有向觀眾公開板子上的內容,茶壺碎片的投影也未能與答案相符,因此最終難以獲得理想的分數。

參賽者十|Léa Kyle(時尚變裝)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第一名)
核心元素:服裝、衣架、掛衣架
演出內容:表演者一開始出現在裁縫室,營造出完整的情境氛圍,隨即展開一連串不同型態的變裝魔術,整段表演中出現了許多原創且少見的設計,尤其是這套變裝幾乎不依賴遮掩,就能帶來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
變化的對象不僅限於衣服,連帽子與靴子也能隨之轉換,亮點效果包括:衣服上的黃色圓點瞬間化為立體黃球掉落;以光線勾勒衣服線條並完成轉換;氣球飄至身體、爆裂同時完成變裝;掛衣架上的衣物消失並瞬間變到表演者身上。
在最後的高潮,表演者將數張藍色紙片拋向空中,瞬間整套服裝化為藍色長裙,帽子也同時自動戴上,隨著音樂鼓點推進,舞台後方多組掛衣夾同時變出多套衣服,而音樂在最磅礴之處,配合表演者高舉右手戛然而止,全場氣氛推至最高點,觀眾最終以雷鳴般的掌聲與起立喝采作結。
觀後心得:這是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變裝秀,可以說表演者重新定義了「快速變裝」的魔術,她的律動與姿態展現出高度的專業感,加上快速變裝本身的強烈視覺效果,讓觀眾全程專注沉浸其中,每一次變化都引發熱烈迴響,同時表演者具備模特兒般的氣場與特質,極為適合在舞台上展現,最終她不僅征服了全場魔術師,也完全展現了舞台魅力,獲得了長時間持續而熱烈的掌聲與喝采,當天看完她與 Calista 的表演之後,我對這次法國的女魔術師充滿著佩服與崇拜!她們是我這次一般部門心中的前兩名。
查資料時發現,Léa Kyle 原本的職業是美容師,而她的男友(現已成為丈夫)正是 2018 年 FISM 手法部門冠軍 Florian Sainvet,過去因為陪伴丈夫演出,她逐漸走進魔術的幕後世界,觀察他如何準備表演、營造舞台氛圍、進行細緻排練,也因此對魔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了魔術之外,她同時對時尚充滿熱情,並投入學習縫紉與服裝製作,能親手設計與打造舞台服裝,她很快意識到自己想要將這兩個領域結合,於是逐步發展出專屬於她的作品與風格,也慢慢孕育出這套比賽作品。

參賽者十一|Yoon Jaeseob(羽毛男)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牌、羽毛
演出內容:開場舞台地面襯著輕盈的大羽毛緩緩飄逸,不過畫面並不明顯。表演者以白牌與白色羽毛為核心物件,並延伸出相關變化效果,例如羽毛化為白牌,或是彈指間將羽毛瞬間化作細碎羽毛飄散,整體上他仍以出牌為主要演出,雖然多數手法屬於經典動作,但他在展示細節與節奏上融入了個人風格,帶來獨特的韻味,特別是那段連續出牌扇結合細羽飛舞的橋段,營造出情緒堆疊與期待推進的作用,最後他將羽毛幻化成絲巾,再以一彈之間瞬間消失作結,為演出畫下最後的句點。
觀後心得:整體而言,雖然程序中的效果各自具備一定強度,但缺乏層層遞進的安排,表演雖有首尾呼應的設計,然而段落之間的串聯不夠清晰,難以展現明確的邏輯與意義,呈現上更像是將招式各自展現,也缺少真正具有爆點的效果或畫面,因此較難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參賽者十二|NigeI(計程車幻術)
代表地區:荷蘭
比賽部門:幻術部門
核心元素:計程車、黑影武士、滅火器
演出內容:表演的時空背景設定在香港,整體風格展現出賽博龐克(Cyberpunk)的美學氛圍,這是一種結合科幻與美學的風格,特色在於高科技與低生活品質的強烈對比,常見的意象包括霓虹閃爍的街道、高樓林立卻陰暗骯髒的城市,以及東西方文化混雜的未來景象,許多經典電影都偏好以香港或東京為取景地,例如《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駭客任務 The Matrix》等。
故事開端,一台計程車因撞上紅綠燈而發生車禍,男主角試圖救出車中的女伴,卻有三名黑影武士自引擎蓋竄出,企圖擄走她,男主角上前搏鬥,卻被強行塞回車內,留下女主角獨自面對險境,隨後上演一段幻術:兩人位置在計程車內外瞬間對換,女主角消失進入車中,而男主角則出現在車外。
此時黑武士點燃了車輛,烈火熊熊燃起,男主角此時相當悲痛,竭力想要挽救,他凌空飛起抓回一支滅火器,試圖將火勢撲滅,但似乎仍為時已晚,就在絕望之際,遠處一棟小建築內突然現身女主角,她的衣物已被火焰灼燒留下焦痕,男主角急忙用滅火器一噴,女主角的衣物竟瞬間恢復如初,最終兩人再度乘上計程車,一同駛離舞台,為整場表演劃下句點。
觀後心得:我喜歡這段表演中的一些概念,首先是故事張力相當強烈,特別是開場的戲劇氛圍十分吸引人,雖然在後半段出現了一些不連貫或不太合理的情節,但整體仍具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整場表演並沒有不斷進出大型道具,而是以舞台畫面為核心,主要聚焦在那台計程車上,僅靠這一個元素便展現出多種效果,成功淡化了大道具的刻意感,也使其合理地融入故事場景,成為佈景的一部分,然而表演仍存在一些瑕疵,例如騰空飛起的橋段有些穿幫,以及最後結束之際的處理,也因此導致觀眾發出細微的嘆息嘶聲,略顯可惜。
表演片段請點此(僅為宣傳片)

參賽者十三|Maurice Grange(脫口秀出牌)
代表地區:德國
比賽部門:手法部門
核心元素:牌、球
演出內容:表演者以少見的「脫口秀結合手法魔術」的形式進行演出,他將部分台詞與手法巧妙搭配,前段以球類操控為主,後段則轉入撲克牌的呈現,整段表演的內容涵蓋了對魔術的自我調侃、與女友的對話,以及對人生掙扎的思索,並隨著敘事而在道具的顏色與圖樣上有所呼應,末段還安排了一段純音樂的出牌橋段,最終他以自己對魔術人生的體悟作為收束,演出最後獲得熱烈迴響,也有不少觀眾起立鼓掌。
觀後心得:表演者的節奏掌握相當出色,台詞與動作契合度高,許多幽默的笑點也成功引發觀眾共鳴,雖然表演時間較長,但觀感上並不覺得冗長,主要歸功於層層遞進的結構設計以及引人好奇的台詞鋪陳,不過就魔術效果而言,多數仍屬常見或已看過的招式,創新度較低,然而以這樣的演出形式出現在比賽舞台上,確實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也讓觀眾對表演者的人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參賽者十四|Filiberto Selvi(街頭小提琴家)
代表地區:義大利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小提琴、硬幣、鈔票、黃金、光點
演出內容:表演者化身為一位以小提琴維生的街頭藝人,演出中意外發現自己似乎擁有了「點石成金」的能力,接連變出硬幣、鈔票、金塊等財富,過程中穿插許多巧妙細節,例如硬幣彈起後緩慢下降、在指尖不停旋轉,甚至連觸碰到的物品也會化作黃金,甚至當他將手放在路燈桿上時,桿身竟漸漸染成金色,視覺效果極佳。
然而隨著演出推進,情節出現轉折:財富與物質逐一崩解、消散,就連小提琴與琴弓也逐漸瓦解,這時舞台燈光轉暗,光點在空間四處流竄,最終匯聚至他手中,並化為無數細微閃爍,最後竟變成真實的小提琴與琴弓。此刻,藝術家彷彿領悟到——音樂所承載的情感與價值,遠比任何金錢或財富更加珍貴。
觀後心得:這是一個經典的概念橋段,取材自希臘神話中的「邁達斯之觸(The Midas Touch)」,許多表演或視覺藝術都曾借用這個概念,因為它能營造鮮明的反差:從最初的奇蹟與豐饒,逐步走向失去與空虛,也容易延伸至更多故事或議題的探討。這段演出以夢幻感的畫面與音樂吸引觀眾,確實能抓住目光;然而在最後的橋段,明顯依賴多媒體設備的呈現,對我而言卻削弱了沉浸感,讓人有些出戲。

參賽者十五|Damien Dubi(巧合測試)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心靈部門
核心元素:雨傘、物品、袋子
演出內容:表演者開場以「巧合」為主題,先談論自己對巧合的見解,並邀請兩位觀眾上台參與,首先他請第一位觀眾畫下一個簡單的圖案,再請第二位觀眾隨意想一個物品或動物,魔術師隨後詢問:「你剛才想的是雨傘嗎?」觀眾回答不是,而真正的答案是「蝴蝶」,在場面看似失敗之際,魔術師請第一位觀眾公開剛剛所畫的圖案,竟也正好是一隻蝴蝶——這成為表演中的第一個「巧合」。
接下來進入第二階段:第一位觀眾從盒子中挑選一件物品放入袋內,第二位觀眾透過「感應」進行猜測,結果再次順利命中,隨後魔術師進一步嘗試「動作感應」,兩人不約而同做出了相同的動作,最後他引導其中一位觀眾在心中想一個人名,而另一位觀眾竟然也成功說出同樣的名字。
在表演尾聲,魔術師設計了一個回馬槍效果(Callback):一開始曾「失敗」的預言——雨傘,再度被帶回舞台中央,當雨傘被打開時,裡面竟出現了第一個巧合所提及的蝴蝶,形成首尾呼應的收束。
觀後心得:整體流程效果乾淨且具神奇感,但觀賞體感稍顯冗長,這是一個結構完整的程序,每一次「巧合」的設計元素都不盡相同,並在最後創造出回馬槍效果,非常適合心靈專場的演出,然而若放在比賽舞台,創意成分相對不足,仍需要更多巧思與包裝。

參賽者十六|Yannis Why(法國Rocker)
代表地區:法國
比賽部門:喜劇部門(第三名)
核心元素:笛子、蛇、搖滾樂器
演出內容:表演者飾演一名耍蛇人(Snake Charmer),一開始多次吹笛耍蛇卻屢屢失敗,正當觀眾期待之際,舞台上忽然出現一盞神燈,他便許願要成為搖滾巨星,隨即他從耳朵與屁股誇張地噴出煙霧,隨後服裝一瞬間換裝成搖滾巨星的造型,接著他連續變出各種樂器,包括鼓棒、三角鐵、鈸與吉他等,甚至還有一段連續變出鈔票的橋段,營造出熱鬧瘋狂的氛圍,最後他更將蛇當作電線,插入電吉他,在火光效果中再變出音箱,結尾時舞台被華麗的火焰包圍,氣氛推向最高潮,全場觀眾也報以熱烈的起立鼓掌。
觀後心得:今年的舞台比賽中就有三位表演者以 Rocker 為角色,而這一位是我最喜歡的,他的現場表演極具穿透力,氛圍中帶著一點瘋狂,前後角色轉換反差鮮明,許多魔術效果也兼具神奇與笑點,整段流程架構完整,是一套出色的喜劇魔術,演出結束後,不少人還特地傳訊息給 808 負責人泓鈞,說這套作品非常符合 808 大會風格,期待未來有機會在台灣再次看到他的演出。

參賽者十七|Dowon Park(逐風舞枝)
代表地區:韓國
比賽部門:一般部門
核心元素:光點、絲巾、短棒、跳棒
演出內容:表演者一開始坐在樹樁上,一條絲巾緩緩飄向空中,此時舞台上方降下一個光點,他隨即運用光點變出成一根白色短棒,展開一連串短棒的技巧演出,隨著段落推進,他又以光點變化出一根木枝形狀的跳棒,兩端發出漸強漸弱的光芒,轉動時營造出層次分別的視覺效果,之後再進一步變成兩根木枝,展開雙跳棒的演出,高潮時刻,他更變出一條巨大的舞動絲巾,接近尾聲時,服裝也從黑色轉換成白色,最後光點緩緩飛向空中,而絲巾則隨之飄落,為整場演出劃下收束。
觀後心得:整體畫面優美,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與表情掌握得宜,音樂氛圍營造出淡淡的惆悵之美,不過若以魔術效果而言,重複性偏高、變化較為單一,開場與結尾的畫面處理出現失誤,尤其絲巾與光點在同一時間點同時出現,削弱了劇情的延續性,與樹樁的互動也稍顯薄弱,若能延伸出更多效果,將能讓整體敘事更完整,層次感也更為鮮明。

因為近距離嘉賓秀即將開始,只能忍痛放棄下列表演者了。
參賽者十八|Niky Nixon
參賽者十九|Andrei Babici
參賽者二十|Raffaele Scircoli
參賽者二十一|Javi Rufo
參賽者二十二|Everton Machado
參賽者二十三|Alain Simonov
結語
這是 FISM 第四天的舞台比賽,共有二十三位表演者,因行程關係,我只看到了其中十七位的演出,但我認為這是今年 FISM 比賽最精彩的一天:有別具風格的幻術演出、設計精巧的喜劇魔術、強悍實力的亞洲手法,以及一般部門的神仙打架,尤其是來自法國的兩位女性魔術師,表現驚為天人,其中一位更是我心目中的總冠軍!
圖片來源:攝影師翁得